專訪 |
|
張冠雄老師
大學課程部廣東話組長
|
|
編者按︰張冠雄老師讀預科時,曾受一位畢業於中文大學的老師薰陶,對哲學很感興趣。他十七歲第一次參觀中文大學時,便決意考文學院,主修哲學,副修中國語言及文學。大學畢業後他獲獎學金進入研究院深造哲學。張老師還精通日語,喜愛日本文化。很難相信這位笑容可掬、略帶腼腆的老師還是香港劍道協會的初級教練。張老師深受學生愛戴,現已在研習所任教超過十五年,本期專訪由張老師分享他的小故事。
1.
從哲學到語言
讀中學預科時修中國文學,中國語言及文化是必修科,當時很多文科老師是崇基學院的校友,他們也喜歡哲學,我自始受到他們的啟發,開始注意中文大學。差不多同一時間因為喜歡聽收音機,深受中大哲學系講師李天命博士的電台節目吸引,覺得中大老師的講課方式十分有趣前衛,很想以後追隨這些老師學習,加上中大山水優美的自然環境,與小時候我熟悉的香港很不一樣,心裡面於是就想像中大是一處充滿靈氣的世外桃源。十七歲第一次參觀中大後便立志考進文學院,主修哲學,副修中國語言及文學,一級榮譽畢業後獲獎學金進入研究院深造哲學。大學時代開始認真學習日語,是因為小時候喜歡看日本卡通片和雜誌、玩日本的電子遊戲、迷上日本製造的電器、看日劇,聽日本流行曲、逛日資百貨公司和日文書店,而且家裡很多親友都會說日語,機緣巧合偶然下認識了內子,她也是日本人,所以希望從多方面認識日本這個國家。
2.
入行執教鞭之路
唸本科第二年的時侯,我便有機會在研習所當學生助手(student helper),有時一個禮拜來四五次,跟從朱小密老師和辦公室職員整理教材《功夫》,後來跟朱老師介紹認識了一些廣東話老師,原來他們也編寫新教材,於是又前去幫助他們做些打字和標寫羅馬拼音的工作,不經不覺當學生助手前後做了三年多。直至研究院畢業後,2001年獲時任廣東話組長李兆麟博士邀請加入兼職教學團隊,雖然當時有一所中學寄來聘書準備錄用,但經過多番考慮,認為把廣東話介紹給外國人或者不會說廣東話的華人有特別的使命感,自己身邊也有很多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覺得對外漢語教學充滿趣味,最後決定放棄中學教席到中大教書。
3.
你的日本朋友怎麼樣看今天的香港?
生活圈子裡結識了許多日本朋友,我的日本朋友們欣賞香港是個比較重視論功行賞的地方,而且男女在職場上的待遇接近。他們覺得在香港旅遊和生活相對安全,廣東的俚語十分有趣,沒有日本社會拘謹的壓迫感和嚴格的主從規範,可以安心的放鬆自己。不過他們留意到香港人相對欠缺耐性,容易放棄,對很多興趣只抱「三分鐘熱度」,例如我那些來自日本的劍道老師因為擔心香港人吃不了苦頭,於是調整訓練要求去遷就本地學生,但對同班同級的日本同學卻特別嚴格。我經常看見老師拿起竹刀刺向日本孩子,或者棒打他們去激勵他們用功學習。另一方面,來香港經商的日本朋友認為兩地營商的理念不同,日本人開餐館比較少在質量上妥協,因為他們認為先做好產品,錢就會來。香港人一般都是先想怎麼樣賺錢,在產品的質量上妥協的情況較多。所以很多日本朋友跟我說,他們每次發現香港有新的好的餐廳出現,必須盡可能馬上光顧,因為幾乎沒有例外,過一段日子後餐廳的水準不免下降。這一點在日本是不可思議的,他們堅信餐廳不是應該越做越熟練, 越熟練越好嗎?最後他們認為香港雖然號稱「購物天堂」,可是好的東西很快便被搶購一空,訂貨要等很長時間,或者需要花很多時間輪候,這些現象對於住在香港的日本人來說其實帶來很多不便。他們時常打趣跟我說,遇到好的東西不要猶疑要當天買好了,不然你會後悔,下次來為什麼已經再買不到了。
4.
工餘做些甚麼? 有甚麼嗜好?
我是香港劍道協會的初級教練,每星期固定練習兩次。香港的劍道圈子不大,每年參加本地或區內的比賽,許多一起練習多年的同學總有機會碰頭。在中大工作的同學或者前輩都有好幾位,而我的老師都是來自不同專業和領域的管理層。運動以外,同時認識了一班喜愛運動,更喜歡東方文化的好朋友。除了劍道,平日喜歡逛樓上書店。當電子書和網購大行其道的今天,逛書店的樂趣就好比尋覓失散多年的老朋友帶給你的一份充滿期待和喜悅的快感吧。其他的愛好包括騎自行車,更喜歡貓。養貓多年,家裡的貓早已成為家庭成員。貓最厲害的是耐性,為了等你回家,可以憋上一天不吃飯不上廁所。貓從來不會唯命是從,但是我覺得貓是人類最純情的好伴侶。
教與學: 學生
5.
中大學生容易犯的廣東話的毛病
華語學生發音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吧,首先是韻母,尤其是受普通話影響經常混淆了au和 ou以及長短韻腹。例:歐洲與澳門、手攪與搜狗。另外普通話沒有eung音,對學生是一大考驗。例如:張、香、想、上海、長城,想學生發得好得花時間。很多華語學生發eui音或ui音時太過強調後面的i音,又或者分不清ui、ei和ai三個韻母。例如: 會、去、杯跟碑、機跟雞等。
其次是聲調方面: 陰上與陽上 (即第二聲與第五聲) ,例如:你好、佬和老,普通話的上向聲只有第三聲。但這方面學生只要多做聽辨練習,一般很快克服,反而是一些廣東話特有的詞彙,很多學生大概受普通話影響,即使發音準確,但是總覺不對勁,例如經常聽見學生說「發工資」、「上坡」、「室友」、「房東」等,都不是本地人常用的詞組。
至於非華語學生或國際學生普遍的毛病是語法問題。很多初班學生最容易犯錯的是「俾」字句的應用。我經常聽見學生說「俾你錢」、「買你一份禮物」,但有時候又濫用「俾」,例如「教俾你英文」或者「教英文俾你」。到了中級,學生經常不適當地運用「把/將」字句,例如「將啲嘢做好先至返屋企」這句話本身文法沒有錯但在日常的語境有時顯得不恰當。相比「做好啲嘢先至返屋企」,前者像強調工作異常地忙,也顯得這些工作特別重要,所以不把它先完成不可。我們確實需要讓學生接觸更多語境,才可以讓他們明白什麼情況下需要使用「將」,什麼時候不需要。尤其是以前學過普通話或者同時學普通話的非華語學生,老師除了幫助他們克服語法和發音上的差異之外,他們更需要掌握的,是普通話的「把」不可以單純翻譯成廣東話的「將」。普通話「我把你的兒子帶回家」用廣東話說的話,與其用「將」字句,倒不如乾脆說「送你個仔返屋企」。
6.
難忘的學生
大概在十多年前,我在進修部廣東話組任教時,參與過由男女師生組成的「聯合國足球隊」,逢星期六練習,並參加中大的「中超聯」球賽,整個隊伍超過十人,還有後備球員及啦啦隊,都是我們所裡的學生,那是一段讓我對研習所培育起歸屬感的青蔥歲月。其後在大學組任教時,認識到內地本科生用功讀書的另一面,他們活潑好動,又愛玩又愛參與校內活動。有次學生贈我普通話劇社的門券,看他們表演,與他們平日上課時的印象判若兩人。中國學生廣東話課人數比較多,我從來給自己的目標是開課後3星期內記好每班學生的名字。早期每班有20至25人,我感到頗為吃力,於是那時候做了一個跟我自己唸中學時用過的差不多的座位表,每次見面可以因應學生座位變動隨時調整。記得他們畢業的那一年,他們邀請我在Photo Day到百萬大道拍照,並送我一本紀念冊,我就決定以那張座位表相贈。轉眼他們畢業多年了,仍然與我保持聯繫,有些特地跑來中大探望我,更有一位舊生由於他也在工餘時學習劍道,於是他竟約我一起在校內切磋劍道呢。
教與學: 學術發展
7.
身為大學課程電子學習項目的統籌,對廣東話課程eLearning的發展有甚麼看法?
課堂以外發展更多網絡及電腦學習工具是一項重要及長遠的工程。例如想學生更有效把握Sounds & tones過去我們已經提供了許多聽力練習給學生練習,但是模仿正確的口型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倘若在聆聽練習之上附上視頻,將有助學習事半功倍。今天的電腦軟件能夠滿足聽力及視覺兩方面的輸入。所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手到,傳統教室受到時間局限,當面對人數較多但課時非常有限的現實處境下,教師需要多應用互動多媒體輔助教學,目的不是取代老師的角色,而是增加對所有學生的接觸面。過去學生沒有足夠時間在課堂上表達意見,或者老師不能充份照顧每一位學生,eLearning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發展方向是在不加重同事工作負擔的前提下,電腦能夠幫上忙的就找電腦幫忙。未來我們應該要推出更多可以比對學生發音及標準發音的學習配套,也應該參考更多本地其他院校的經驗作為借鏡。事實上許多本地中小學在eLearning的應用已經相當廣泛和深入,一些課堂上師生互動的手機應用程式例如「Plickers」、「Kahoot!」以及讓學生在家預習的工具「Explain Everything」越來越普及。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也必須跟隨社會發展不斷調適。
8.
談一談普粵對比專欄
2007年由已故的學術活動組組長陳凡老師帶領下,我們的所刊Language Matters開始增設「普粵對比專欄」,題材由逸夫書院的「女人腳」開始談起,至兩岸三地的電腦用語,從動詞中比較普通話及粵語的異同,當中的探索涉及教材及教研論文等等。參與其中,我覺得自己扮演的是一個助產士的角色,從無到有,然後讓更多同事加入,使這項工作慢慢成長。現在的計劃是早日把多年來累積的稿件編輯成書,成為科普的讀物,希望社會人士通過這些小出版認識研習所的工作。
9.
未來一兩年教研上有甚麼計劃?
教學與研究之間,我還是比較享受教學的過程。任教不同課程指導不同類型的學生固然需要不同的策略,即使面對同一門課程同一類學生,每個學期都會遇上新的考驗,同時也是樂趣所在。從基本工夫做起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有效地備課、修訂和編寫教材及考卷,當中大有學問,但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以及不一樣的學生訴求。所以未來一兩年的計劃,首先是開發新的課程,為一些以往很想來我們大學部修課但苦無門路的學生提供多些選擇,當中包括提供一些不給予學分只顯示合格與否的課程,也創造機會讓我們的交換生修讀進修部的PRINCH課程,鼓勵他們走出教室運用語言。另外還要優化我們的課程安排,例如檢討在實驗室上課的成效。其次是出版計劃,我們未來一兩年要積極配合學術組出版教科書。我們的老師過往很努力為普通話母語人士編寫了三本教材,今後我們應該要繼續依循本所的大方向,為非華語人士編寫新的教科書,讓更多社會人士受惠。
**鳴謝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多媒體創作高級文憑實習生利雄煒同學協助專訪製作。
|
|
張老師指導非本地廣東話學生於春季晚會上演出 |
文學院優秀教師及學生嘉許儀式留影 (照片來源︰文學院) |
About Us
| Contact Us
| Privacy
|
Disclaimer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