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
陳智樑老師 (陳先生) 進修課程部廣東話組組長
|
編者按: 研習所有一位老師,他的外表常被新生誤會是外籍學生,原來他是不折不扣的中國人,在香港土生土長,在研習所擔任廣東話老師已超過十年,指導過不同類型的學生,並於2012年起轉任為進修部廣東話組組長,本期專訪由陳先生淺談廣東話教與學的發展。
大學專修英語及語言學,為甚麼對語言有濃厚的興趣?
我讀中學時覺得英語(特別是語音方面)很有趣,對練習發一些自己母語中沒有的音感到很好玩。我還記得有一位美籍老師教我們發“v”這個音,他特別指出上牙必須放到下唇上,讓我印象深刻。
有些非本地學生覺得學廣東話拼音法沒有用,你有甚麼看法?
我們會鼓勵他們學廣東話拼音,因為懂得拼音對長遠的學習是有好處的。有些日本學生只想用漢字學廣東話,可是如果只用漢字,譬如歷史的 “史”,和自私的 “私”,日語的音都是“shi”,如果沒有拼音系統去標示它的聲調,容易產生混淆。廣東話有聲調,“私”是高平調 (sī),“史”是高升調 (sí)。學會拼音後查考字典或者看教科書時比較方便。此外,懂得廣東話拼音,學生在使用電腦軟件輸入漢字時會比較方便。
有非本地學生感到學漢字吃力,你有甚麼教學心得?
在教學和編寫教材方面,我認同所長“語用為綱”的方向。學生要感受到他是可以把課堂學到的談話及演講技巧運用出來,活用於日常的工作或生活中。教學方面的實踐,老師可以把文字與實際的說話練習結合起來,例如在課堂上,讓學生看完菜單之後完成點菜的任務。
過去有些教漢字的教材是按字來衍生出新詞語,譬如,學生學過 “花” 這個字,又學過 “天”這個字,教材便出一個詞“天花”。如果只是從字、詞的組合去編寫教材的話,可能會出現一些在日常口語中使用頻率較低的詞語。如果朝着 “語用為綱” 這個功能方向去編寫,考慮到生活當中會遇到的情況,教材便可以變得更實用。至於書寫方面,我認為寫漢字只是幫助學習者認字的一個手段,他們可以寫到某個程度便可。我們主要希望讓學生“讀後說”,譬如看完一些書面材料後能做口頭查詢或發表意見;看完電郵後能做出口頭回復等等。
香港PRINCH是一個怎麼樣的課程? 對師生有甚麼挑戰?
在本所中國PRINCH的基礎上,我們在2013年開辦了廣東話語言文化實踐課(香港PRINCH)這一三學分課程。PRINCH是一個強調用中學、以真實的場合語境培養得體語言溝通能力的一個課程,以準備、探訪、報告三結合的循環模式,由領隊老師及小組輔導員共同引領學生進行語言學習。
對學生的挑戰是學習模式的轉變。一般課堂的學習模式是 “由下而上”: 有些學生,只要你多講一個超綱詞(即學生沒學過的詞語),他們都會很緊張,每一個字都要弄得清清楚楚。但PRINCH的模式剛剛是相反的,是“由上而下”,外面的學習環境是不會考慮你是否學過這些詞語的。因此,學生的學習思維要改變,並要主動才會學得更多、更好。
對老師的挑戰是:這門課要設計語言任務,跟小老師合作,還要跟不同的機構溝通,才能做到“用中學”。加上外出活動及當地協辦的機構及人員較多,容易會遇到突發的事情,如交通、學生遲到或迷路等等,這對老師是一個挑戰,也是鍛鍊。
這個課程的優點是學習效果及動機比較強,學生和老師都會覺得這種教學很真實。以我上次帶PRINCH的經驗為例,有參加的同學發現他們在本地學校所做的第一次演講效果很差,完全引不起聽眾的興趣。於是,當他們去另外一所學校做演講時,不需要老師督促,同學很主動地就修改了講話的內容和方式。可見, “真實的聽眾” 的直接反應能提高他們對學習的投入程度,激發起他們要做好這件事的決心,從而對他們思考如何學好廣東話有一種推動力。
想知更多? 請瀏覽全文版和視頻版專訪
非華語人士學廣東話常見的錯誤
怎樣克服學習廣東話和中文字的障礙?
廣東話組的教研計劃
|
|
陳智樑老師與由中大本科生組成的廣東話PRINCH小組輔導員團隊。 | 陳智樑老師與廣東話PRINCH學生合影。 |
About Us
| Contact Us
| Privacy
|
Disclaimer
Copyright ©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