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虐待長者」調查結果
簡介
1.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鄧素琴教授及博士研究生甄秋慧於2000年至2002年進行有關本港虐待長者的訪問調查。調查目的為:(1)探討本港長者受虐的普遍程度,受虐長者的個人特質與心理健康狀況;及(2)瞭解公眾對虐待長者的偏向性及相關的個人特質。調查結果將有助推行公眾教育活動,促進公眾對虐待長者問題的瞭解,以及協助有關部門及機構對虐待長者之問題訂立相應措施,以防止及減低長者受虐機會。
調查方法
2. 是項研究以訪問形式進行。第一部份是有關長者受虐情況的調查,受訪者為355位年齡介乎60-92歲的長者,平均年齡約為74歲,分別為120位男長者及235位女長者。訪問內容包括受訪長者在過去一年的受虐經驗及受訪時的心理健康狀況。
3. 第二部份是有關公眾對虐待長者偏向性的調查,受訪者為464位年齡介乎18至70歲的人士,平均年齡約為28歲,受訪者來自社會不同階層,有225位男士及235位女士。訪問內容包括受訪者對虐待長者偏向性,童年受虐經驗,以及對傳統觀念,孝道和長者的看法等。
虐待長者在香港的普遍程度
4. 虐待長者的研究一般包括精神虐待,身體虐待和社交虐待/疏忽照顧三類。精神虐待包括長者受到恐嚇,侮辱,痛罵等;身體虐待包括故意傷害長者的身體,例如虐打,用物件襲擊,燒傷等;而社交虐待則包括將長者與正常社交圈子隔離,或疏忽照顧。
5. 表一詳見受訪長者在過去一年的受虐情況,結果顯示大約兩成受訪長者表示在過去一年曾經受虐,而其中以精神虐待最為普遍(20.8%),其次為社交虐待(3.9%)及身體虐待(2.0%)。一般而言,較多女性受訪長者報稱曾經受虐。
6. 受虐長者表示絕大部份的施虐者為其子女(75%),其次為其配偶(21%)和孫兒(4%)。
受虐長者的個人特質及心理健康狀況
7. 表二對比受虐與沒有受虐長者的個人特質。調查發現與沒有受虐的長者相比,受虐長者多為女性,年長及與家人同住,視力和記憶力均較差,而且較多患有長期病患及普遍認為自己依賴家人。
8. 表三對比受虐與沒有受虐長者的心理健康狀況,結果顯示與沒有受虐的長者相比,受虐長者有較多身體毛病, 焦慮,社交失調及情緒抑鬱等徵狀。
公眾虐待長者偏向性在香港的普遍程度
9. 虐待長者偏向性是指在沒有任何社會和法律責任及後果的情況下,個別人士會否作出虐待長者的行為,包括精神虐待,身體虐待和社交虐待/疏忽照顧偏向性等。
10. 表四詳見受訪者的虐待長者偏向性,約兩成受訪者報稱有虐待長者偏向性,當中以精神虐待偏向性最為普遍(20.3%),其次為社交虐待偏向性(2.4%)及身體虐待偏向性(2.4%)。較多男性受訪者表示有社交或多類虐待長者偏向性。
虐待長者偏向性的相關個人特質及觀念
11. 表五對比有虐待長者偏向性與沒有虐待長者偏向性受訪者的個人特質。結果顯示有虐待長者偏向性的受訪者多較年輕和單身,有較高學歷,及大多表示其童年曾受過父母虐待。
12. 表六對比有虐待長者偏向性與沒有虐待長者偏向性受訪者對傳統觀念及孝道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兩組受訪者對上述概念的看法並沒有太大分別。一般而言,公眾對傳統觀念多有負面看法,但對孝道則抱較正面看法。例如有超過六成受訪者贊同「聽從長者的話並非避免錯誤的最好方法」,另有近七成受訪者贊同「子女不應做壞事,以免影響父母聲名」。
13. 表七對比有虐待長者偏向性與沒有虐待長者偏向性受訪者對長者的看法,報稱可能作出虐待長者行為的受訪者普遍對長者的態度較為負面。對比沒有虐待長者偏向性的受訪者,較多有虐待長者偏向性的受訪者贊同「長者過往的經驗是沒趣的」,「大多數長者都是好管閒事的」和「大多數長者的居所都很殘破及不整潔」。
建議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我們作出以下建議:
14. 應就虐待長者的議題多加研究及搜集有關調查結果及受虐求助個案,以便對香港虐待長者的問題有更深入及全面的了解。所得的資料亦將有助推行公眾教育活動,以及協助有關部門及機構對虐待長者問題訂立相應措施,以防止及減低長者受虐機會。
15. 此外,亦應加強長者中心的服務;透過定期健康檢查,健康講座等提高長者的健康水平;提高長者獨立能力;並鼓勵長者參與義工服務,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自我形象的肯定,及鞏固長者的社交網絡。
16. 應舉辦公眾教育活動以了解健康長者生活,加強對長者的正面態度和融洽相處,及認識虐待長者情況 (包括虐待長者的定義,如何防止長者受虐,及遇到懷疑長者受虐個案應如何舉報等)。
17. 應加強培訓社工,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對虐待長者問題的警覺性,以便及早察覺和介入虐待長者的個案。
二零零三年一月十三日
表一:受訪長者的受虐經驗
|
男性
(120人)
|
女性
(235人)
|
總數
(335人)
|
精神虐待*
|
18.3%
|
22.1%
|
20.8%
|
身體虐待*
|
0.8%
|
2.6%
|
2.0%
|
社交虐待/疏忽照顧*
|
1.7%
|
5.1%
|
3.9%
|
多類虐待
|
1.7%
|
2.1%
|
1.7%
|
|
|
|
|
整體虐待(上列一項或以上的受虐經驗)*
|
18.3%
|
23.0%
|
21.4%
|
註:*性別差異
表二:對比受虐與沒有受虐長者的個人特質
|
沒有受虐長者
(人數= 259)
|
受虐長者
(人數= 76)
|
平均年齡*
|
73.91
|
75.86
|
平均子女數目*
|
3.00
|
3.75
|
女性*
|
64.9%
|
71.10%
|
與家人同住*
|
75.6%
|
97.4%
|
視力問題*
|
32.6%
|
55.3%
|
患長期病患*
|
66.7%
|
73.7%
|
記憶力差*
|
40.1%
|
65.8%
|
倚賴家人*
|
24.4%
|
64.5%
|
註:*組別差異
表三:對比受虐與沒有受虐長者的心理健康狀況
|
沒有受虐長者
(人數= 259)
|
受虐長者
(人數= 76)
|
身體毛病*
|
9.0%
|
35.5%
|
焦慮*
|
3.6%
|
19.7%
|
社交失調*
|
20.1%
|
55.3%
|
情緒抑鬱*
|
1.8%
|
11.8%
|
註:*組別差異
表四:公眾人士的虐待長者偏向性
|
男性
(225人)
|
女性
(239人)
|
總數
(464人)
|
精神虐待長者偏向性
|
20.9%
|
19.7%
|
20.3%
|
身體虐待長者偏向性
|
2.2%
|
2.5%
|
2.4%
|
社交虐待長者偏向性*
|
3.1%
|
1.7%
|
2.4%
|
多類虐待長者偏向性*
|
2.2%
|
1.7
|
1.9%
|
上列一項或以上的虐待長者偏向性
|
20.9%
|
20.1%
|
20.5%
|
註:*性別差異
表五:對比有虐待長者偏向性與沒有虐待長者偏向性的個人特質
|
沒有虐待長者偏向性
(人數= 369)
|
有虐待長者偏向性
(人數= 95)
|
平均年齡*
|
28.70
|
26.74
|
平均家庭人數
|
3.89
|
4.00
|
女性
|
51.8%
|
50.5%
|
學歷 (擁有大學學位)*
|
54.5%
|
65.3%
|
婚姻狀況 (單身)*
|
66.7%
|
82.1%
|
家庭收入高於15000元
|
69.9%
|
63.2%
|
童年受父母虐待經驗*
|
55.3%
|
80.0%
|
註:*組別差異
表六:對比有虐待長者偏向性與沒有虐待長者偏向性對傳統觀念及孝道的看法
|
沒有虐待長者
偏向性
(人數= 369)
|
有虐待長者
偏向性
(人數= 95)
|
對傳統觀念的看法:
|
|
|
傳統禮節不合時宜,應加以修改
|
51.8%
|
53.7%
|
聽從長者的話並非避免錯誤的最好方法
|
64.5%
|
65.3%
|
不應為了維持純樸風俗,而取締所謂奇裝異服
|
68.6%
|
64.2%
|
|
|
|
對孝道的看法:
|
|
|
子女最大的罪過,是不孝順父母
|
57.2%
|
56.8%
|
子女不應做壞事,以免影響父母聲名
|
69.4%
|
70.5%
|
子女善盡孝道,必能感動天地,得到保佑
|
46.6%
|
45.3%
|
表七:對比有虐待長者偏向性與沒有虐待長者偏向性對長者的看法
|
沒有虐待長者
偏向性
(人數= 369)
|
有虐待長者
偏向性
(人數= 95)
|
長者過往的經驗是沒趣的*
|
14.9%
|
23.2%
|
大多數長者都是好管閒事的*
|
22.0%
|
32.6%
|
大多數長者都喜歡依賴別人
|
46.8%
|
47.4%
|
長者需要戒掉令人討厭的缺點才會被人喜愛
|
59.0%
|
58.9%
|
其他人沒有興趣聽長者談論他們過去的美好日子
|
46.6%
|
50.5%
|
大多數長者的居所都很殘破及不整潔*
|
25.3%
|
40.0%
|
註:*組別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