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香港是東南亞結腸腫瘤最高發區
直腸及結腸癌症是本港常見癌症的第二位,而且發病率的增加速度令人憂慮。在二零零二年,本港共有3,500個直腸及結腸癌新症,1,500名病人因直腸及結腸癌死亡。估計本港每21名男士,終其一生,便有一人會患上直腸及結腸癌(約4.8%)。息肉或腺瘤是直腸及結腸癌的前期病變;如果能及早將其切除,就可以避免日後出現癌症。
結腸癌普查能在早期找出此等息肉或癌前病變,從而減低結腸癌病發的機會及死亡率。目前普查有多種不同的方法,使用能直接觀察結腸內壁的結腸內視鏡(大腸鏡)作普查已為美國及西方國家普遍採用;但是此方法能否適用於亞洲地區則尚待探討。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所早前完成了亞洲首個以結腸內視鏡作普查的研究。研究發現,在505名五十歲以上、並無任何癥狀的華裔人士中,12.5%發現有後階段結腸腫瘤(包括癌症及屬後階段期組織學病變的大息肉);可見本地華人結腸內後階段病變與美國人比較,同樣常見。研究的結果同時確定結腸內視鏡比傳統的普查方法如大便潛血化驗、或乙狀結腸鏡檢查更為靈敏,也安全準確,適用於華人結腸癌的普查方法。
由於直腸及結腸癌對亞洲地區人士健康的威脅日趨嚴重,情況令人擔憂,中文大學醫學院消化疾病研究所牽頭組成亞太結腸癌研究工作小組,與亞洲十四個城市的內鏡專家,聯手研究亞洲地區直腸及結腸癌的流行病學。工作小組在一項為期六個月的研究,進行了逾七千個結腸內視檢查,發現相較東南亞地區其他族群人口,華人患上直腸及結腸腫瘤的比率最高,而香港的華裔人士患直腸及結腸腫瘤的風險與較其他地區的華人相比亦是最高。
上述兩項研究結果顯示,本港有必要推行結腸癌的普查。
二零零五年七月十八日
左起: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梁偉強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系主任兼消化疾病研究所主任沈祖堯教授
威爾斯親王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劉潤皇教授
返回新聞稿目錄
返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