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訪問團到訪多個中大的研究設施,了解最新的科研發展,包括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電子工程學系、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等,並與中大各相關學系的學者交流學術意見。 此外,四位院士於今天(12月3日)主持了院士講座系列,與中大師生及社會各界分享真知灼見。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的孫九林院士是著名的資源學家,在資訊科學技術於農業、資源環境領域上的應用研究成就卓越。他以「科學數據共享及科研信息化環境構建」為講題,介紹挖掘科學資料重要價值的途徑,以及國家近十年發展資訊化環境的成效和面對的問題。 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李德仁院士是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同時亦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他以「論新地理資訊時代」為講題,分析新地理資訊時代的典型特徵及面對的挑戰,包括地理數據組織無序、服務安全、信息爆炸、共享隱私和產權等問題,並從標準、規劃、法律、技術和應用等方面探討積極的應對策略。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的盧世璧院士是首個在國內開展人工關節的臨床應用及神經傷系列研究的骨科專家。他以「緊密連接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為題,闡釋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或臨床轉化科學(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science )這個在二十一世紀國際生物醫學領域出現的新概念如何縮短從實驗到臨床階段的時間,從而快速提高醫護和治療工作的質素。 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山東大學副校長張運院士從動物模型、分子機制、檢測技術和治療方法四方面,發表「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的研究進展」。張院士為國際上研究動脈粥樣硬化和心力衰竭的權威,首創以多普勒超聲定量診斷瓣膜性和先天性心臟病,並建立動脈樣硬化易損斑塊的力學模型和多種動物模型,闡明了斑塊易損的炎症機制。 中大於去年首次舉辦中國工程院院士訪校計劃,邀請多位院士在其學科領域上進行演講,令中大師生獲益良多。這項計劃有助加強中大與中國工程院的學術交流,鞏固不同研究領域的聯繫,並進一步提升大學的學術和研究水平。同時,透過探討相關科學領域的發展趨勢,中大期望促進兩地工程科學技術的研究,為推動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