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還需心藥醫」
中大調查發現二成診所病人有輕微精神病
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與社區及家庭醫學系合作進行的一項調查研究發現,超過五分一到診所的病人其實是患有精神病的問題,但他們往往只表達其身體上的病癥,並給當作身體不適來處理。調查結果顯示本港的精神病發病率頗高,而處理病人的精神問題才是對症下藥的方法。
這項調查在十三間私人及公眾診所進行,共訪問了一千三百位年齡介乎十六至六十四歲的成年病人,發現當中有21.6%有精神病,其中以身心病(11%)、抑鬱(8.3%)及焦慮(6.1%)最為普遍。女性患上精神病的數字較男性為高,而在三個不同的年齡組別,即十八至三十四歲,三十五至四十四歲及四十五至六十四歲,則並沒有顯著不同。
本港的情況與世界其他地區相近。世界衛生組織在一九九二年進行的同類調查,訪問了在世界各地共十五個診所,逾二萬七千名成年病人,發現患有精神病的比例為24%。
中大精神科學系彭顯達副教授指出,精神病尤其是抑鬱及焦慮,往往導致身體健康惡化、生產力下降、工作或家居表現欠佳等。如果醫生只針對其身體毛病,病人其實沒有得到真正適當的治療。
而醫生往往會忽略病人不適的心理因素,根據世界其他地方的經驗,大約有五至八成患有精神病的病人沒有被診斷出來,而這個比例在香港可能更高,因為華人社會對精神病往往予以負面的標籤。病人會向醫生提及各樣的身體毛病,例如頭痛、倦怠、腹或胸部不適、背痛等,但他們不願接受這些身體毛病其真正原因是心理促成,醫生往往亦因為診症時間有限,不會探究病人不適的心理因素,而只是處理其身體毛病。
為了讓醫生能真正對症下藥,中大精神科學系與社區及家庭醫學系合作,翻譯了一份簡單、可靠及便捷的中文問卷(cPRIME
- MD),讓醫生可以及早察覺病人的精神病情況,同時,兩個學系亦正為本地醫生提供一個先導訓練計劃,讓他們掌握診斷及治理精神病的技巧。
一九九九年二月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