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鑑於本港近期出現非典型肺炎(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鄧素琴教授及臨床心理學博士研究生黃志茵小姐於2003年3月17及18日進行電話訪問。調查目的在於探討公眾對非典型肺炎的認識、心理反應及預防方法。調查結果將有助推行公眾預防教育,協助有關部門與機構訂立相應措施,以及提供心理輔導以減低公眾對非典型肺炎的憂慮。 調查方法 2. 是項調查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以電話訪問形式進行,成功回應率為52.8%。受訪者為1,002名17歲以上的香港市民,451名為男性,551名為女性。大多數受訪者的年齡介乎30至49歲,中學程度,平均收入大概為每月二萬元。 3. 訪問內容包括香港市民對非典型肺炎的心理反應、預防方法的意見與採用預防措施的情況,以及對有關當局處理非典型肺炎的意見。 受訪者對非典型肺炎的心理反應 4. 受訪者對非典型肺炎的心理反應詳見表一。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的受訪者擔心非典型肺炎會擴散至社區,及差不多四成的受訪者對此疾病有可能蔓延而感到恐慌或無助。另外,超過五成的受訪者擔憂自己會患上非典型肺炎,超過兩成受訪者則表示即使患病,亦會因為害怕受非典型肺炎感染而延遲到診所/醫院求診。 5. 表一亦顯示較多女性受訪者在獲悉醫護人員受非典型肺炎感染後感到恐慌或無助,並擔心此疾病會擴散至社區,及自己會感染該病。 6. 在年齡組別的分別上,年齡介乎30至49歲的受訪者最感到無助,最擔憂自己會患上非典型肺炎及擔心此疾病會擴散至社區。另外,60歲或以上的受訪者較多表示即使患病,亦會因為害怕受非典型肺炎感染而延遲到診所/醫院求診。 7. 比對高教育程度的受訪者,較多低教育程度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對非典型肺炎的認識不足,並在獲悉醫護人員受此疾病感染後感到恐慌、無助,以及對此疾病有可能蔓延到社區而感到恐慌。 受訪者對非典型肺炎預防方法的意見及採用情況 8. 約六成半受訪者認為有關衛生當局建議的預防非典型肺炎措施均有效,而另外三成的受訪者亦報稱曾採取有關方法以預防該疾病。受訪者對預防非典型肺炎的方法及採用情況詳見表二。 9. 結果亦顯示男女受訪者對非典型肺炎預防方法的意見及採用情況相若,但年輕及低教育程度的受訪者相對地較少採取有關之預防措施。 公眾對有關部門處理非典型肺炎的意見 10. 約六成的受訪者對有關衛生當局能有效處理非典型肺炎問題感到有信心(包括治療、控制及預防),而另外約五成的受訪者對這些機構處理此疾病的表現亦感到滿意。但只有三成半的受訪者認為有關衛生當局向市民發出有關非典型肺炎的資料/健康指引是清楚及足夠。(詳見表三) 11. 調查亦顯示女比對男及中年比對其他年齡組別的受訪者對於有關部門處理是次非典型肺炎問題的表現的滿意程度較低,而年齡較輕及教育程度較高的受訪者亦認為有關衛生當局向市民發出有關該疾病的資料/健康指引頗不清楚及不足夠。 總結及建議 12. 歸納調查結果,受訪市民採取有關預防非典型肺炎的措施是基於認為個人有能力處理此疾病,擔憂此疾病會在社區內擴散及蔓延,及對此疾病有足夠的認識。至於個人處理此疾病的信心則有賴衛生當局提供足夠及清楚的有關資料及健康指引,而這些資料及指引亦能影響受訪者對這些部門處理有關非典型肺炎的信心及滿意程度。 根據上述的調查結果,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3. 有關當局應增強非典型肺炎及有關資料的透明度,讓市民能夠充份了解事件的進展,有效地掌握預防及治療非典型肺炎的方法,及協助減輕因此疾病而引致的心理壓力。 14. 增加社區預防教育,加強市民對預防非典型肺炎的意識,並教導他/她們採取正確及有效的預防措施。 15. 設立支援服務,向前線醫護人員及市民提供心理輔導服務,以減輕他/她們因非典型肺炎而引致的心理壓力。 16. 提供前線醫護人員及市民在處理問題時的簡單疏導情緒方法:
表一
受訪者對非典型肺炎的心理反應
註:*性別差異 表二
受訪者對非典型肺炎預防方法的意見及採用情況
沒有性別差異 表三
受訪者對有關部門處理非典型肺炎的意見
註:*性別差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