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Version
「探索學生情緒健康 建立健康和諧校園之路」
研究調查
可預防之高危因素﹙如自殘、企圖自殺等﹚是構成青少年死亡及發病之主要成因。研究顯示其他高危因素,如抑鬱及感到絕望等,均會導致青少年有自殺傾向。因此,辨識導致本港青少年出現自殺傾向及進行自殺行為的成因是有效預防青少年死亡及發病的方法。
於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為來自不同地區的聯網學校進行了一項「學童健康問卷調查」,共有7,192名來自16所小學及18所中學的學童接受調查。調查發現:
- 青少年自殺念頭與下列的高危因素有直接關係,包括:傷害自己、過早的性行為、濫用藥物、抑鬱傾向、性別﹙女性﹚、暴力傾向、生活滿意指數及運動習慣。
- 青少年自殺行為與下列的高危因素有直接關係,包括:傷害自己、自殺念頭、吸煙、性別﹙女性﹚、暴力行為及抑鬱傾向。
- 提高生活滿意指數及定期進行運動等這些預防元素,都有助改善青少年的抑鬱及自殺傾向。
2003年,中心進行了另一項有關研究,接受是項調查共有3,498名來自17所隨機抽樣的學校中一至中六學童。研究顯示他們在填問卷前的12個月內:
- 29.2%曾連續2星期或以上差不多每天都感到傷心和絕望。當中,11.4%更因此而影響日常活動及社交活動;
- 11.1%曾認真考慮自殺;
- 9.1%曾計劃如何自殺;
- 4.0%曾多次進行自殺行為,如割手腕、服食過量藥物等。
另一項調查又顯示,香港青少年的抑鬱傾向與生活滿意指數及家庭關係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一些預防元素,如提高生活滿意指數及定期進行運動等,都有助減低青少年的抑鬱及自殺傾向。
有關調查有助了解青少年高危行為的複雜因果關係,從而幫助從事青少年工作的專業人士及家庭醫生提高警覺,及早鑑別那些處於高危狀態的青少年,及早阻止嚴重問題的發生。我們相信社會需要一個更全面的方法處理構成青少年自殺問題的高危因素,而學校及社區正是提供健康教育,預防高危行為發生的重要場所。有見及此,本中心致力推廣健康促進學校的概念,期望以以校為本,積極推動全人健康,培育健康的下一代。
二零零四年四月八日
返回新聞稿目錄
返回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