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識教育科與獨立專題探究的關係

推行專題研習是基礎教育改革的四個關鍵項目之一,也是體現通識教育的重要途徑。通識教育科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課程的理念強調以下各點:

  1. 培養與終身和獨立學習有關的能力
  • 這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和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1. 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考技能
  • 這有助建立廣闊的知識基礎,理解當今影響個人、社會、國家或全球日常生活的問題;
  • 令學生成為有識見、負責任的公民,認同國民身份,並具備世界視野;
  • 尊重多元文化和觀點,並成為能夠批判、反思和獨立思考的人。

獨立專題研習的重心是訓練學生「學會學習」,透過以下途徑幫助學生掌握以上提及的不同技能:

  1. 提供機會讓學生學習成為自主的學習者,並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2. 提升學生的能力,以聯繫、整合及應用從三個範圍學習獲得的知識、角度和能力 ;

  3. 透過對議題和問題的探究性研究,幫助學生發展高階思考能力和溝通能力 ;

  4. 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照顧不同學生的興趣和性向。

 


  1. 為何進行專題研習?

獨立專題研習可以不同形式進行。以素材為例,研習資料可來自現存文獻或剪報。學生可透過對議題和問題進行有系統的現存資料(或俗稱的「二手資料」)檢索,以拓寬他們對問題的視野和理解。學習過程可配合定期的閱讀心得和時事分析報告,以提升學生聯繫、整合和應用各學習範圍所知的能力。

以下所談及的「社會探究」屬專題研習的其中一種方法,較接近主流社會科學的探究思維。社會科學探究 (social science methods) 看似深奧,但所觸及的都是一些基本邏輯問題,絕對應用於通識課程的專題探究。科學探究強調以客觀和有系統的程序去確立和驗證一個議題,本課將集中討論不同探究設計、執行程序以及背後的邏輯。相對一些隨意進行的探究而言,科學探究思維能更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自主和批判思考,達致以下一個或以上之探究目的:

  1. 分析現象的因果 (causal relationship) 和相互關係 (correlation) ;

  2. 驗證或測量認知的事物或關係;

  3. 記錄這些事物和關係在歷史過程中出現的形態 (pattern) 、變異 (variation) 和趨勢( trend );

  4. 在探究過程中重新評估認知的理論和概念,並進行相關的修正。

本課將提供一個概覽,之後各課則會續述如何定題以及不同方法的執行程序,令大家對資料蒐集以至整理資料和撰寫報告有一個基礎的認識。內容嘗試深入淺出,但難免遇上一些術語,這些術語不一定應用於實際教學中,老師只須理解和掌握背後的原則和邏輯,便能有彈性地因應情況教授學生。


  1. 可探究的通識題目

通識教育科有三大學習範圍,共六個單元,分別是

  1. 自我與個人成長
  •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1. 社會與文化
  • 近日香港
  • 現代中國
  • 全球化
  1. 科學、科技與環境
  • 公共衛生
  • 能源科技與環境

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鼓勵學生聯繫三個學習範圍,引發多角度觀察和擴闊在六個單元所學到的概念。指引並建議六個探究主題, 包括傳媒、教育、宗教、體育運動、藝術和資訊及通訊科技。之後各課將陸續從這些主題出發,闡述如何把這它們轉化為可探究的題目。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