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the Anthropology Departmen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The Department in the News

(明報: 2004年7月18日 文:馬傑偉(左、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Gordon Mathews(右、中大人類學系))

港式愛國 務實彈性

今日香港,「愛國」是政治正確,「不愛國」是不能言說的禁忌。似乎港人都願意效忠祖國永不言悔。然而,愛國是否無條件的美德?在高京屠殺中國人的日軍是愛國的,屠殺猶太人的納粹德軍是愛國的,虐待伊拉克疑犯的美軍是愛國的,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殺死示威學生的解放軍也是愛國的。上世紀是戰爭的世紀,數以億計的人戰死沙場;殺敵之士,都以愛國之名了結別人的生命。愛國,是否無條件的美德?

當然你會說,「我愛國,但我不會殺人!」然而,令人驚奇的是,歷史告訴我們,理智的人可以因為高呼愛國而喪失理智。美國攻伊,明顯是侵略,但美國人支持出戰,幾乎出於條件反射式的愛國情緒。近百年的戰爭歷史清楚說明,任何一個參戰國的大部分國民,都熱烈支持自己國家的戰爭行為,甚至是邪惡之戰亦盲目支持而不予反抗。

愛國,是無條件的美德?

為什麼?主因是每個國家均以強大宣傳策略,在國民年幼脆弱之時開始灌輸愛國意識。Gordon Mathews 記得小時候,每天上課均要宣誓:「我效忠美國國旗,並忠於它所代表的共和國;上帝之下,一個國族, 不可分割,自由公義,人人共享。」(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 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這是廢話--上帝之下,是否只有美國?其他國家哪裡去了?美國是否提供自由公義讓人人共享?當然不!然而這個愛國誓言,留在美國人心,模塑成長,令他們相信,為國捐軀,為國殺人,在所不惜!
中國國歌也是異曲同音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們都會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 前進!」
這首歌中國人自小反覆唱頌,歌詞中血與戰鬥的信息甚為激昂。但89年人民「起來」抗爭之日,也是被鎮壓之時,而「平亂」的解放軍,也是出於此曲的感召,起來舉槍前進,英勇「殺敵」。
愛國,是無條件之美德?愛國,有沒有理智的規範?
也許,不少理智的美國人和中國人都會說,「我愛國家民族,不是盲目愛戴政權!」然而,愛國之愛,往往由政權策動,無可避免的是,愛國被用以強化政權。中方官員亦勸喻港人:愛國體現於愛黨。正正因為國家必經政權體現,人民更要獨立反思愛國的盲點。
「愛國」並非天經地義與生俱來。大部分學者的共識是 -- 國族身分是人類歷史的新事,是法國大革命及以後的產物。數千年人類歷史之中,是到了近200年,才有「愛國」這種想法。在此以前,地球上大部分人都「不愛國」,他們之所愛,是家庭、鄉里、宗教和土地。戰士是一種職業,蟻民參戰大都是為討生活和掠奪戰利品。「為愛國而戰」,對百年前的戰士而言,是無稽之談。直到19世紀,現代國家民族誕生了,各國政府才開始灌輸愛國主義,並宣傳國族比生命重要的迷思。

愛國,是鞏固政權的力量?

「愛國」是鞏固政權的重要力量。美國如是,中國也如是。然而,美國的愛國與中國的愛國稍有不同。
Gordon Mathews 認為愛國本質上是愚不可及;但馬傑偉則認為,發展中國家的愛國情緒有實際要求,在外交、軍事、商貿、旅遊、民間交流等方面,個人需要國族支援。歐美強權賤視華人、把中東人妖魔化,沒有愛國的凝聚,就較難在全球競逐的大環境下與強權討價還價。
但我們均認為,愛國應是功能上便利國民、強化集體,而不是道德上的無條件奉獻。今天,世界各國都煽動愛國主義,但地球上有一個小地方,愛國是功能性的而非盲目的道德要求 -- 這個地方就是香港。

愛國,政治效忠的審查?

過去,香港的孩子不會被灌輸無條件的愛國主義。這是全世界罕有的獨特文化。但這種獨特的愛國功利主義或將消失,在2004年的香港,愛國主義突然間排山倒海蓋過理性討論,甚至變成政治效忠的品質審查。
港人七一上街所表現出的理智愛國、和平爭取、敢向中央說不、彈性愛國愛港、自主構想國家制度、不盲從至高無上的政權、個人與集體對話、肯定一國、同時期望與一國互動,這種七一彈性愛國愛港精神,並非代表殖民遺毒,而是預告了全球化城市的未來。
近年,愛國道德主義的機器在全球慢慢減弱,世界各地愈來愈多人,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向國際社會;愈來愈多跨國流動的人,例如美籍華人和中國老外,發展多重認同,甚至認同國際公民的身分,對人性的泛愛超越對單一國族的偏愛,不會因為盲目愛戴一國而與其他國家為敵。
出於歷史的因緣際遇,港人愛國是理智而彈性的,在全球化的今天,港式愛國,是在殖民歷史缺憾中弔詭地孕育出來的一種超前與進步。
也許有人說,九七回歸,港人擺脫殖民枷鎖,終於可以效忠一個強大的中國,此乃港人之大幸。不錯,港人不熟識祖國,國族觀念薄弱,普通話說得不好,這些缺憾,要努力補救。但若「愛國論」洶湧澎辨,香港好像世上其他國家一樣,愛國變成與生俱來無條件的道德奉獻,那香港將失去獨特的城市氣質。
我們肯定香港人的務實愛國主義,這也許會被視為大逆不道,被批評為借用國家、功利取巧。但我們相信港式愛國是可取的,是一種具有活力的國族身分新形態。

七一運動,表現了國族與地方之間的彈性、理智、務實的互動;港人熱愛個人權益、爭取地方訴求,同時尊重國族集體;七一街頭,不單是香港文化的前線,也許還接軌於全球國際城市的最前線。(Gordon Mathews在中大教書9年,自覺是香港人)

 

Copyright@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