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改变世界

由病房走进实验室 于教授在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 学医学院)博士毕业后,在北京大学的 医院担任肠胃科医生,再到德国做博士 后研究两年,1999年加入中大继续做博 士后研究生,向前校长、肠胃肝藏科专 家沈祖尧教授学习。 她回想:「当我在北京行医时,来找我的 结肠癌病人多是晚期的,之前无病征, 求医时肿瘤已长得很大。我觉得很无 奈,为什么没有方法早些把癌细胞检查 出来? 结肠镜是最准确的检查方法,但 它具侵入性而且昂贵,很难在人口众多 的中国广泛用于筛查。」 「当时我就觉得,一定要做基础研究, 研究肿瘤分子机制和分子变异,找寻早 期诊断标志物。 」 粪便中找线索 加入中大后,于教授着眼研究成本 低、简便易行的分子诊断方式检测结 肠癌。她和团队的重要发现,是在 病人粪便中找出一种小分子核糖核酸 (microRNA-92)可作为可靠的结肠癌标 志物。研究结果于2012年在英国医学期 刊《Gut》发表后,和公司合作研发了 以 miR-92a为标志物的结直肠癌试剂盒 , 试剂盒于2018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 准临床应用。技术亦已申请美国、欧洲 及台湾专利。 由研究到获官方认可,整个过程长达十 五年。于教授说,研究初期,她和学生 们得对着一大堆病人粪便做实验。「我们 要把粪便清洗过滤,将食物残渣和细菌 洗去,收集肠道掉下的表皮细胞,再用 化学剂染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找出 34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