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改变世界
康萤仪教授的研源于一个清晰的信念,就 是「要避免战争」。她说:「这跟我做的 研究一直很有相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如何用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我们如何 可以透过跨文化了解,让大家多点沟通, 或者有更正面的关系?」不同地方的历 史、社会和政治背景,如何影响我们的身 份和价值,一直深深吸引康教授。 中文大学一直是文化心理学研究基地,不 过康教授开展其研究生涯的年代,跨文化 研究不太受重视。即使偶有学者讨论这 个议题,他们仍会以比较角度着手。但在 香港长大的康教授,深知不同的文化观其 实能够共存。她开始学术生涯时,正值香 港九七回归,很多港人此时正在经历身 份危机;这个议题也因此成为她的「研究 初恋」。她说:「经过二十多年的社会 变迁 ,究竟香港人如何看自己的身份认 同?」 文化之间的新桥梁 在香港,身份认同这议题特别复杂。不少 本地人熟悉中西文化不同范畴,这对本地 文化有深远影响。康教授表示,跨文化研 究传统上会视这些人为「不纯正」,通常 也不会把他们当作良好研究对象,因为他 们不算是「典型」中国或西方人。但她认 为这些人更有研究价值,因他们能「更加 有效地展示文化对人的影响」。 多元文化人士看不同事物,经常会转换文 化框架,康教授2000年提出「动态建构 主义」解释这现象。她在2014年出版的 《牛津多元文化身份手册》中阐释,双文 化人士面对不同文化环境,自然调整自己 的思绪和行为。换而言之,一个人既然可 以受多于一种文化系统影响,所以遇到一 些特定提示时,他参考的文化框架也会随 之而改变。康教授和研究团队观察受访者 对特定符号的反应,以及他们完成任务的 方式,然后比较受访者在行为、情绪和神 经生理反应上的相同与差异。他们从而推 论出文化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与信念, 以及其内在的因果关系。 康教授以崭新方法解释对文化的认知,成 为跨文化研究的权威。截至2023年2月, 她的学术文章已被引用25,000次;她的研 究成果亦屡获社会心理学界肯定。这包 括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颁发的「奥托· 经过二十多年研究,康萤仪教授为多元文化的身份构建 提供了宝贵见解。她的跨学科研究显示,人类并非只受 一种文化框架影响;她提出的 「动态建构主义」 ,解释 受多元文化影响的人士如何将多种文化集于一身。她的 文章刊于学术期刊以及《纽约客》等大众读物,也让外 界更了解香港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康萤仪 卓敏管理学教授 45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