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改變世界

醫療科技生態圈 中大醫學院、工程學院、威爾斯親王醫 院、中大醫院及科學園內的醫療機械人創 新技術中心,構成得天獨厚的「15分鐘 醫療科技生態圈」。創新技術中心2020年 成立,佔地超過12,000平方呎。外科學系 教授、中心主任趙偉仁說:「這裏涵蓋科 技由構思、實驗到應用的整個過程。在本 港,中大最先引進機械人手術,但我們需 要與工程專家合作,將機械人科技的意念 化為產品。」要落實技術,也需要一個平 台,作臨床前測試、練習和培訓之用。他 表示:「在推動手術機械人技術研發和臨 床應用之間,有大片空白,正好由我們的 中心填補。」 中心另一位主任、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 教授歐國威,解釋為何這平台對工程師至 關重要:「它讓外科醫生展示動物或遺體 結構,這樣,工程師就能研發更安全和有 效的工具,供外科醫生使用。」 協作文化 泛光照明下的中心混合手術室,有多個實 時熒幕、控制台和新款的手術機械臂,仿 如小說中的未來場景。三年來,逾70名 研究員、工程師和醫生在此研究和工作。 不同研究計劃亦在此開展,像測試三款機 械人平台的效能,以及微型和納米等規模 的機械人介入治療的成效。 趙教授說:「中心是我們與三間頂尖海外 大學合作的成果。」這三間夥伴院校為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倫敦帝國學院和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心廣開門戶,期 望與本港、內地和海外機構合作,開展 創新項目。 圓夢時刻 兩位畢業於中大的教授各有專長,但懷着 相同的夢想:將前沿醫療科技轉化為臨床 技術,令病人受益。 2016年,當時身為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 中心主任的趙教授,正物色志同道合的 工程師夥伴,將生物醫學工程的創新研 究轉化為臨床技術。趙教授說:「我們 透過校友網絡獲悉Sam(歐國威)和他 在美國的出色工作。」 中大對跨學科研究的重視,深深吸引歐教 授。「這是建造醫療機械人的基礎,我 們需要大量不同專長的人加入。我覺得中 大是讓我探索未來的地方。」同年,他回 到香港和中大,出任周毓浩中心的聯合主 任,跟趙教授一同逐夢。 虛懷若谷 人與人之間的善意互動,是跨科合作成功 的關鍵。歐教授說:「中大的外科醫生虛 懷若谷,很樂意與工程師合作。」趙教授 亦強調謙虛的重要:「作為外科醫生,我 們要保持謙遜,盡量配合,齊心方能成 事。如果醫生高高在上,苛責工程師, 9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