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改變世界

由病房走進實驗室 于教授在同濟醫科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 醫學院)博士畢業後,在北京大學的醫院 擔任腸胃科醫生,再到德國做博士後研究 兩年,1999年加入中大繼續做博士後研 究生,向前校長、腸胃肝藏科專家沈祖堯 教授學習。 她回想:「當我在北京行醫時,來找我的 結腸癌病人多是晚期的,之前無病徵,求 醫時腫瘤已長得很大。我覺得很無奈, 為甚麼沒有方法早些把癌細胞檢查出來? 結腸鏡是最準確的檢查方法,但它具侵入 性而且昂貴,很難在人口眾多的中國廣泛 用於篩查。」 「當時我就覺得,一定要做基礎研究,研 究腫瘤分子機制和分子變異,找尋早期診 斷標誌物。」 糞便中找線索 加入中大後,于教授着眼研究成本低、簡 便易行的分子診斷方式檢測結腸癌。她和 團隊的重要發現,是在病人糞便中找出一 種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92)可 作為可靠的結腸癌標誌物。研究結果於 2012年在英國醫學期刊《Gut》發表後, 和公司合作研發了 以miR-92a為標誌物的 結直腸癌試劑盒 ,試劑盒於2018年獲國 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臨床應用。技術亦 已申請美國、歐洲及台灣專利。 由研究到獲官方認可,整個過程長達十 五年。于教授說,研究初期,她和學生 們得對着一大堆病人糞便做實驗。「我 們要把糞便清洗過濾,將食物殘渣和細 菌洗去,收集腸道掉下的表皮細胞,再 用化學劑染色,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找 出惡性腫瘤細胞。但這過程太辛苦了, 34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