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改變世界

而且靠肉眼找表皮細胞,敏感性低。我 們得找其他方法。」 經過無數次不同分子標誌物的實驗,于教 授團隊終於找出miR-92a是可靠、高敏度 的腸癌標誌物,每次測試只需300克糞便 樣本。 近年,腸道微生態研究冒起為醫學界新研 究領域,于教授牽頭發現了糞便細菌作為 診斷大腸癌的標誌物,與中大其他腸胃科 專家合作研發了透過檢測糞便的細菌基因 (M3)檢測大腸癌的試劑盒。檢測套裝 應用於香港和部分東南亞地區。 國家認可 胃癌方面,于教授團隊歷年來共發現了超 過三十個胃癌的抑癌基因和促癌基因。他 們找出血漿中甲基化的抑癌基因RNF180 可作為胃癌標誌物,並與公司合作研發了 血漿檢測胃癌的無創診斷試劑盒 ,比傳 統驗血蛋白的方法優勝。試劑盒於2020 年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是唯 一獲當局認可用作檢測胃癌的分子診斷技 術,獲廣泛臨床應用。 我們研發的腸癌和胃癌試 劑盒,使用低成本的核酸 檢方法,相信會持續有一 定需求。 于教授相信,全球癌症病發率攀升,醫學 界對高敏感檢測癌症方法需求會越來越 大,而團隊研發的腸癌和胃癌試劑盒,使 用低成本的核酸方法,相信對早期診斷腸 癌和胃癌作出重大貢獻。 偵測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肝 疾,也是于教授另一研究重點。「有些中 國人看似纖瘦,但若經超聲波一照,卻發 現存在脂肪肝。這多和他們的多肉少菜的 西化飲食習慣和缺乏運動有關。」 她續說:「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較嚴重 的一種脂肪肝疾病,它可以演化為肝硬化 和肝癌。肝臟活組織檢查是最準確的診 斷方法,但由於它是入侵性方法和成本昂 貴,臨床應用有限,而且很多中國人也不 願意做肝臟活組織穿刺活檢。我們要找其 他方法儘早診症。」 她的團隊最近發現了血漿蛋白標誌物組 合以診斷非酒精性脂肪肝。這項研究是 于教授團隊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的內容之一,她已為該技術向國內當局 申請專利。 35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