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改變世界

康螢儀教授的研究源於一個清晰的信念, 就是「要避免戰爭」。她說:「這跟我做 的研究一直很有關。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如何用不同角度去看同一件事?我們如何 可以透過跨文化了解,讓大家多點溝通, 或者有更正面的關係?」不同地方的歷 史、社會和政治背景,如何影響我們的身 份和價值,一直深深吸引康教授。 中大一直是文化心理學研究基地,不過康 教授開展其研究生涯的年代,跨文化研究 不太受重視。即使偶有學者討論這個議 題,他們仍會以比較角度着手。但在香港 長大的康教授,深知不同的文化觀其實能 夠共存。她開始學術生涯時,正值香港九 七回歸,很多港人此時正在經歷身份危 機;這個議題也因此成為她的「研究初 戀」。她說:「經過二十多年的社會變遷, 究竟香港人如何看自己的身份認同?」 文化之間的新橋樑 在香港,身份認同這議題特別複雜。不少 本地人熟悉中西文化不同範疇,這對本地 文化有深遠影響。康教授表示,跨文化研 究傳統上會視這些人為「不純正」,通常 也不會把他們當作良好研究對象,因為他 們不算是「典型」中國或西方人。但她認 為這些人更有研究價值,因他們能「更加 有效地展示文化對人的影響」。 多元文化人士看不同事物,經常會轉換文 化框架,康教授2000年提出「動態建構 主義」解釋這現象。她在2014年出版的 《牛津多元文化身份手冊》中闡釋,雙文 化人士面對不同文化環境,會自然調整自 己的思緒和行為。換而言之,一個人既然 可以受多於一種文化系統影響,所以遇到 一些特定提示時,他參考的文化框架也會 隨之而改。康教授和研究團隊觀察受訪者 對特定符號的反應,以及他們完成任務的 方式,然後比較受訪者在行為、情緒和神 經生理反應上的相同與差異。他們從而推 論出文化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行為與信念, 以及其內在的因果關係。 康教授以嶄新方法解釋對文化的認知,成 為跨文化研究的權威。截至2023年2月, 她的學術文章已被引用25,000次;她的研 究成果亦屢獲社會心理學界肯定。這包 經過二十多年研究,康螢儀教授為多元文化的身份構建提供 了寶貴見解。她的跨學科研究顯示,人類並非只受一種文化 框架影響;她提出的 「動態建構主義」 ,解釋受多元文化影 響的人士如何將多種文化集於一身。她的文章刊於學術期刊 以及《紐約客》等大眾讀物,也讓外界更瞭解香港身份認同 的複雜性。 康螢儀 卓敏管理學教授 47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