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改變世界

這些化石裏鮮有地保存下來、難以看見的 軟組織,這些軟組織支撐牠們撲翼飛行。 這證實了科學界以往揣測。這些重要資料 使古生物學界能更準確地重構早期的飛行 能力。」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 學院院刊》。 在該研究中,國際團隊用鐳射螢光成像技 術檢視了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逾千件館 藏,是出土自中國北部、屬於侏羅紀晚期 及白堊紀早期的獸腳類飛行恐龍化石。 文教授亦不時應邀到世界各地博物館和 大學使用鐳射螢光成像研究化石。他的 研究成果今年已在位於東京的日本國立 科學博物館的特別展覽中展出。他研發 的鐳射螢光成像亦為國際間應用作研究 早期鳥類及其他生物,例如菊石,亦曾 應用於考古學。 文教授亦定期到戈壁沙漠及巴塔哥尼亞 沙漠作田野工作,發掘恐龍化石,研究 岡瓦那古大陸(Gondwana)的恐龍生態 系統。 這些重要資料使 古生物學界能更 準確地重構飛行 恐龍和早期鳥類 的飛行能力。 這項突破性的技術能將隱藏在化石中的軟 組織照出來,勾劃身體輪廓,顯示皮膚及 其他軟組織的細節,精準度為前所未有。 此外,鐳射光與化石中的礦物交合,化石 中的化學成分會以不同顏色顯示,透露出 更多資訊。 文教授說:「運用鐳射螢光成像技術,令 我們能將恐龍化石裏的肉重現在骨頭上, 並發掘出其他新資料,這些都是紫外成像 不能做到的。」 發現與協作 2022年,中大古生物學團隊與內地和美 國專家合作,發現了關於飛行恐龍的重要 資料。 文教授說:「現代雀鳥用胸肌撲翼飛行, 而牠們的祖先,即飛行恐龍和早期鳥類, 科學界一直揣測是既用胸肌,也用肩膊肌 肉。我們使用鐳射螢光成像技術,檢視飛 行恐龍和早期鳥類的化石,終於發現了在 鐳射螢光成像技術(LSF)顯示了孔子鳥的巨大肩膀肌肉 81

RkJQdWJsaXNoZXIy NDE2Nj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