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先生、各位嘉賓、各位同事、各位家長、各位畢業同學、各位校友、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四十年前,香港中文大學的創校校長正式就職;自此共有五位來自不同學術背景的傑出學者,先後帶領中大經歷誕生至成長至茁壯,各以過人的魄力,堅定的信念,和無私的奉獻,推動中大不斷向前,邁向卓越。時至今天,中大已成為香港及區內數一數二的優秀高等學府。 四十年來,中大不斷精進,層層上升,憑藉的是她的朝氣和活力,雙語雙文化的傳統,獨特的書院制度,以及對通識和全人教育的堅持。中大更受惠於教職員生和校友歷年的奉獻,以及海內外一眾支持者的盛情善意。我們會全力鞏固這一切;這一切也將繼續支持我們奮發向上。 而立校之初,首任校長李卓敏博士就曾在他的就職講辭中強調,「中文大學不能視為僅與英國連繫之組織,而應為一富有國際性之學府。」從那時開始,中大的國際性格,就一直用以吸引不同地方的財力、人力和物力,去協助大學的成長,使之能更快地躋身於世界大學之林。瀏覽大學的歷史檔案,當可發現中大早在籌備成立的階段,即已得到世界各地傑出人士和學者提供寶貴的意見。蜚聲國際的中外學人,自建校初期即絡繹不絕地到來,參加我們的教學工作,協助我們設計課程和建立學系,擔任學術諮詢委員會的成員,甚至成為我們的校董。另外每年都有來自各地的學生到中大當交換生;而外國政府和國際基金會更曾大量資助創校時期的種種創新計劃,協助我們建設校園。這些聯繫,四十年來從未間斷。 與國際化同步發展而又滋養著中大的國際性的,是我們對中國文化的承擔。中大肩負著保存和發揚中國文化的使命,多年來相關的教學和研究在校內蓬勃發展,預計未來更加興旺。我再一次引用創校校長李卓敏博士的說法,中大其中一項使命,是「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今日,中大是研究中國文化的重鎮,每年吸引無數外地學者前來研習。亦正是這種學術傳統,在國際間給予中大極大的競爭優勢。 至於在背後不斷推動中大國際化的,則是提供優質教育、使學生得到更大增益的目標;從前如是,今天如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學生匯聚中大校園,可以一起生活,互相學習,視野因此得以擴闊,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得以加深,對現實世界將會有更敏銳的體察,並能夠培養出更佳的溝通能力,以及更寬闊的胸襟。在全球日趨一體化的世界裡,在全球化的就業巿場中,尤其在香港這個充滿動力的國際經貿通口,這些要素有助他們更有效地安排生活,應付周遭環境的改變。 我們鼓勵學生到外地當交換生,體驗當地生活,目的就是讓他們浸淫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國度,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以不同的技巧獨立地去應付新環境。這些訓練使他們變得靈活多才,充滿自信,有充足的經驗和創意去應付突如其來的危與機。短短一個學期或者一個學年的交流經驗,往往可以改變他們的一生。 只要能夠提供更優質的教育,大學就可以吸引更高水準的學生;有了高水準的學生,大學就可以吸引更好的教師;有了更好的教師,就進一步可以吸引本地和海內外水準更高的學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不斷進步。 除此之外,來自外地的學生,是香港的無形資本。如果他們選擇畢業後留下來工作,固然可以充實香港的人才寶庫。就算他們返回原地,也會成為香港的忠實朋友和親善大使,使香港的海外網絡更形牢固。所以,為外地學生提供學習機會,亦即是為香港在外地製造更多機會。 但現時中大的國際化,遠未足夠。在本科生之中,非本地生所佔不足百分之六,比北京大學的百分之九十,和密西根大學的百分之三十五,相差仍有一段距離。要知北京大學和密西根大學與中大一樣,都是公立大學。 而且,時代已經大大的不同了。有兩項轉變重塑了香港的大環境,一是與科技有關和全球性的,一是與政治有關和地域性的。首先,過去十多年,資訊科技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步伐;現今供應鏈越來越國際化,分支比任何時候更加精細,整體而言比任何時候更具動力。至於競爭,則已變得更加全球性而非局限於地區:譬如印度和菲律賓的長途電話中心,彼此競爭美國公司的生意;香港也將會與日本競逐亞洲迪士尼樂園的遊客。知識,尤其是國際知識的回報越來越高。就業巿場中對具備國際知識、視野和技能(包括語言能力)的人才渴求極大。這也是為甚麼哈佛和耶魯等世界一流大學也開始要求本科生在就讀期間,到外地交流一段日子。 與此同時,人才的爭奪也變得更全球化。不單只僱主之間有競爭,大學之間也有競爭。在香港,我們以「優先錄取計劃」去挽留精英學生在本地大學就讀。但要吸引這些尖子,中大就必須提供與外地競爭對手相若的學習環境和課程,這促使我們決心加強中大的國際化。 第二個轉變就是,過去四分一個世紀以來,國家經濟的開放和急速發展為香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二次大戰之前,上海是亞洲的國際都會。一九四九年之後,中國對外封閉,香港開始取代了上海的地位,更成為進入內地的唯一口岸,受惠特深。但現在上海已作好準備捲土重來,回復其過去的位置。事實上,上海以至國家其他地方,正以極快的步伐國際化。相對於中國經濟來說,上海永遠比香港處於更中心的位置。儘管如此,香港仍然可透過加強和鞏固現有的國際聯繫,以及與東盟國家建立新的聯繫,來提升競爭力,目標是成為這些地區與中國內地和東北亞的聯絡樞紐。如果香港再不思考如何令自己更有價值,那便有被邊緣化的危機。香港一定要不斷給自己增值,而她的國際性格正是最有利的競爭條件,必須加以鞏固和增強,以維持競爭力。 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中大致力透過教學、研究,和服務方面的成績,實現她在第五個十年的願景,成為香港、全國及地區公認的卓越研究型綜合大學。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為本地學生和香港服務。如果中大要在第五個十年裡更加壯大,以及更有效地回應時代的需要,我們就必須加強我們的國際性。我說的是「加強」,因為國際性之於中大,並非新鮮事物,我們只需跨開大步,加快向前。 我們會想方設法,為所有前來中大就讀的學生締造一個多元文化的校園,提供一個多語言的學習環境。這包括錄取更多來自海內外的非本地本科生;開設更多具特色的研究院課程,以吸引世界各地的優秀學子;以及擴充我們的交流網絡,與更多的國家和地區交換學生。我們也會讓更多學生到外地體驗生活,當交換生至少一個學期。有關措施包括與更多海內外大學簽訂交流協議,並籌設更多獎學金,資助外出交流的學生,目的是盡量製造機會,讓所有有志於此的學生都可以成行。我們會積極地在課程中注入這種國際向度。 中大的另一項重要使命,是透過研究工作去創造新知。在這方面加強中大的國際化,同樣可為我們帶來極大的增益。香港中文大學有優良的研究文化,在國際間聲譽卓著。我們的教研人員一方面會繼續著重本土的研究,以確保工作成果能直接裨益香港;另方面會加倍努力與世界級的卓越科研中心建立聯繫,從事合作研究。我們也會與非本地學術夥伴成立聯合實驗室,以匯聚資源,建立臨界規模,發展本身的強項;還會就全球性的研究課題,參與多邊的國際合作,為增進人類知識作貢獻。我們也會為研究生創造更多機會,讓他們到海外科研機構當訪問學者。 透過參與國家、地區及國際的研究計劃,中大的研究人員和研究生得以接觸本身專研領域最新的學問和最前沿的科技,可以得到更多的啟發;與世界權威的不斷互動,更可把自己的成績與國際最高水平比較,亦有利於開拓外地的研究資源;真正的卓越從而產生。 我們的教研人員會以同樣的熱忱,把研究成果回饋社會。這意味著他們不單會為香港貢獻專長,更會把服務範圍擴展到任何有需要的地方。 未來十年,中大在教學、研究和服務方面成就的大小多寡,很視乎我們能否進一步國際化。在全球化的挑戰下,這個發展策略有助中大汲納人才,提升水準,造就卓越,擴大影響力,以及拓展服務範圍,滿足香港、中國其他地區、亞洲,以至全世界的需要。 各位,能夠以第六任校長的身分為這所大學服務,是我極大的榮幸。中大植根於香港,矢志成為亞洲的國際學府,致力發揚中國文化,協助建構中國的現代文明秩序,並為人類社會創造新知。中大更致力網羅世界各地的精英學者,為香港儲才。我很高興獲委任擔起中大校長的職責,迎接前面的挑戰,而國際化將會是我全力推行的首要政策。我謹此承諾,將會盡我所能,尋求為我們的學生,為中大以及為香港帶來增益。我亦期望得到各位同事、家長、學生、校友,以及大學友好的支持。 最後,讓我藉此衷心感謝在座各位家長和同事,是你們長期辛勞的耕耘,造就了今天這群畢業生。我並向今天領受學位的各位畢業同學道賀,祝你們鵬程萬里,生活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