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信息理論學會論文獎是信息科學領域之重要獎項,授予有傑出貢獻的論文;這是首次有本港學者獲獎,亦是三十多年來首次由亞洲研究人員獲獎。 網絡編碼理論(network coding theory)始源於香港中文大學,是網絡通信研究領域中一項重要突破,自從首次提出以來,網絡編碼已迅速發展成一個重要的研究範疇,並對信息論、編碼、通信網絡、網絡交換理論,無線通信、計算機科學、密碼學、運籌學、矩陣理論等領域帶來影響深遠。網絡編碼是現今世界各地一流大學及工業實驗室最熱門研究領域之一,亦是許多國際研討會的熱門議題。 一直以來,網絡通信皆採用存儲轉發機制(store-and-forward)以傳輸數據,概念近似郵遞系統。一九九七年楊偉豪教授首先將編碼概念使用於衛星網絡之數據傳輸。同年李碩彥教授參與研究一般抽象網絡上數據傳播與編碼之混合使用。他們於二零零零年的論文發展出網絡編碼概念(network coding),並指出其優越於存儲轉發;此舉立即引起國際各方關注。此次得獎論文發表於二零零三年。這兩篇論文各於一九九八年的國際會議上作過報告。 網絡編碼帶給網絡應用一場範式革命。微軟公司最近以網絡編碼作為核心技術開發出「雪崩」(Avalanche)原型軟件。「雪崩」於P2P通訊之大規模數據分發,傳送速度可高出BT(BitTorrent)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由於P2P通訊佔互聯網頻寬百分之六十以上,網絡編碼的影響深遠。預料未來十年,從電腦通訊、無線電通訊、以至於其他各類通訊,都會廣泛地應用網絡編碼。 香港中文大學正籌組全球首創「網絡編碼研究中心」,目的為維持並深化中大在此領域的主導地位,加強理論研究及推廣工業應用,以及提升香港在信信息科研領域的國際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