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粉與全球化

 

作者:趙永佳

作 為本港邊境前線的北區,近年有一個頗為「壯麗」的景觀,堪稱本港旅遊的「另類景點」:一個又一個的水客,有男有女,左手提著三箱奶粉,右手拖著一車奶粉, 在上水火車站的月台左穿右插。他們有的在「散貨」,有的在交換,有的在此提貨北上,一時間,彷彿將旺角花園街的排檔搬到上水月台,要勞煩駐站保安清場 —大概這也是唯一一個有保安駐守月台的火車站 才能讓真正的鐵路乘客上車下車。

 

這個「盛況」其實也只是近三數年的事:2008年, 內地爆出毒奶粉案,不少飲用國產奶粉的嬰兒出現腎結石情況,揭發大量國產奶粉原是劣質製品。自此,內地媽媽便對國產奶粉不再有信心,紛紛轉而求購進口奶 粉。在強大的需求之下,內地的進口奶粉一直供不應求,於是就為水貨客提供掙錢機會,大批大批地從香港進貨,運到深圳再轉售圖利。於是,便催生出現在上水站 每天擠滿水客的情況。

 

事實上,現在這片搶奶粉的風潮已經「席捲全球」:前幾天就有新聞報導,內地父母為了求得一罐安全的洋奶粉,不惜想盡辦法,從歐美等地大批購入奶粉,轉運內地,使得速遞公司裡充斥一箱箱運回內地的奶粉,那「盛況」比起上水站也不遑多讓。

 

說到底,爸媽們出盡九牛二虎之力來換來一罐洋奶粉,到底還是為了「食物安全」這幾個字。然而,真的外國奶粉就特別安全嗎?我不是衛生方面的專家,說不上半句話,但最近《三聯生活週刊》就有一篇文章,就以全球化的角度,嘗試為這個搶奶粉的故事,下一個小小的註解。

 

這篇名為《一勺嬰兒奶粉的全球性要素》的文章,從奶粉原料採購和生產的過程告訴我們,眼前這一勺的嬰兒奶粉,原來也是全球化下的產物:從原材料的飼料及奶牛,到奶粉中的添加劑,到品質監控、運輸,到最後放在商店的貨架上,中間牽涉的生製鏈原來遠比我們想象的長。

 

比方說,我們現在沖調的奶粉,當中的最基本的原料 牛奶 可能並非來自單一奶農或奶商,而是可能全球各地的材料「整合」而成。此話怎說呢?我們不妨看看《一》文中所提及的奶粉製作過程。

 

為了節省成本,現時奶粉生產商不會從頭到尾打點生產奶粉的所有原材料,反之,他們會選擇全球採購:生產商只是「處理者」,如文中舉例那樣說,用「阿根廷的牧草、墨西哥的玉米」,餵飼「紐西蘭與荷蘭的奶牛」,得到牛奶後,加入「韓國的糖」,放進「浙江的馬口鐵」做的罐,經過物 流公司的低溫儲運車,運到「美國的實驗室、廣州和曼谷的工廠」進行品質測檢與生產,最後送到各地超市,幾經轉折才是我們手上的那勺奶粉。這既是全球化系統 中,奶粉的生產與流通鏈,也是從農田到餐桌的距離。換句話說,在我們能夠分辦是土是洋之前,原來奶粉在原料的採購過程中,全球化活動可能早已讓它「土洋不 分」。

 

撇除原料方面的全球採購,奶粉的生產又是另一個全球化的過程。原來奶粉生產工藝有「濕法工藝」與「乾法工藝」之分:前者將乳製品從液態轉為固態的過程,是製作奶粉元素「基粉」的工藝;後者則為將「基粉」加入營養、添加劑,並最終形成配方奶粉產品的過程。

 

現時市面上大部份 的奶粉,其實都不是由「濕法工藝」與「乾法工藝」兼備的單點「一條龍」式的方式生產出來,而是奶粉公司從供應商購買基粉,然後溝入本地奶農的液態奶,再按 配方加入不同的添加劑,然後重新噴霧乾燥而成的「合成」產品。由於運輸液體奶的過程並不方便,而且風險較高,這種基粉合成的在方法因而較具成本優勢,對保 持價格平穩有一定幫助,奶粉生產商自然利用全球分工的優勢降低成本,賺取更多利潤。

 

那麼,奶粉生產的全球化和食物安全的關係是甚麼呢?對生產商來說,從數字上看,奶粉的全球化生產理應百利而無一害,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如意算盤卻原來未必打得那麼響:全球化複雜糾結的產業鏈意味著產地與產品銷售地之間的距離愈拉愈遠,這代表著食品質量與安全面對更高風險,也使「連鎖效應」愈發明顯,一個簡單的危機或失誤就足以被放大到世界每個角落。偏偏嬰兒奶粉的消費對象又是最弱小敏感的消費者,一個出錯,一處疏忽,都足以造成嚴重的安全事故 — 這就是奶粉製造業全球化議題的獨特性。

如同文中奶粉公司的食品安全總監所言,他們的首要目標是要做到「只有產品的種類差別而沒有安全性差別」,然而,就算每間奶粉公司都盡力去保持產品質素及衛生,但食物安全的風險,仍然像一把無形地架在頸項上的刀。事實上,近年有關奶業的品質或食物安全事件,其複雜的程度,已遠非以往「單點式」生產般容易管理及追蹤:例如1998年德國牛奶受二噁英污染事件,污染的源頭卻是由巴西出口的動物飼料所致;至於仍然記憶猶新的2008年中國奶業三聚氰胺事件,則提出了奶業生產分工化後,奶品質素的監控和保障問題。

 

放回全球化的理論 去看,每當我們談到全球分工時,往往都會從公司如何減低成本,或者外流勞工對於不同社會的影響等角度著手,卻可能忽視了產業本身的獨特性:一些相對低技術 的產業,例如製衣、電子用品等工業,可能受惠於全球化的分工與活動,而本文我們一直討論的奶業,則可能需要在成本以外,兼顧更多其他的問題。

 

回首內地的毒奶粉 案和搶奶粉熱潮,我們往往認為這是「土洋之別」,或者是政府監管的問題。然而,在全球化近乎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角落的今天,我們打開一罐「洋奶粉」,盛起那 一小勻雪白的粉末,其實,誰又能夠說準它是土還是洋?也許,我們在監督政府的守關工作之餘,也應該反思不同產業的生產模式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伸延閱讀:

 

李偉 (20121)。〈一勺嬰兒奶粉的全球性要素〉。《三聯生活週刊》12年第1期。

 

《蘋果日報》-20120203-「中國已沒有東西可放心吃」強國人全球搶奶粉。(2012) 擷取日期201226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20203&sec_id=4104&art_id=16038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