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報導

原載於2021年9月23日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語言學冰室」,並歡迎關注「語言學冰室」。


第七屆方言語法博學論壇

第七屆方言語法博學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主辦,於2021年9月18至19日以綫上形式舉行。方言語法博學論壇由香港中文大學和中山大學於2015年發起,自2017年開始加入復旦大學,並由該三所學府輪流主辦,作爲促進方言語法比較研究的平台,著重推動跨地區研究,並加强學術交流和對話。

本屆論壇採用公開徵稿形式,彙集了來自(按漢語拼音序)北京語言大學、東京都立大學、復旦大學、廣州大學、江漢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寧波市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寧夏大學、上海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北師範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湘潭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山大學的學者,在兩天的論壇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本次論壇報告內容覆蓋了粵、客、閩、吳、贛、官話等方言,圍繞漢語方言對應普通話句末“呢”成分的句法-語義、句法-語音研究展開討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主任鄧思穎致歡迎詞。

第一天報告的論文一共有12篇,主要跟粵、吳、閩、中原官話有關。

中山大學林華勇、廣州大學馬喆對廉江話等地粵方言與普通話“呢”相對應的語法形式進行了描寫,並聯繫早期北京話和廣州話的情况,對“呢”的句法表現和語義功能的相關性進行了探討。廉江話要用“在”和“哇”來分別表示普通話“呢”能够表達的持續義和誇張義,這一事實爲普通話“呢”的演變關係問題提供了新的角度。

江漢大學陳振寧、復旦大學陳振宇以維吾爾語的語氣助詞ču,和西南官話成都方言的“咹”爲代表,探討了漢語話題問標記的功能範圍。並認爲多功能語氣詞存在一個動態演變過程,各方言中的對應形式分散在不同的階段,各有偏重。他們强調了北京話“呢”、維吾爾語 ču 、成都話的“咹”來源於同一個“嘆詞語氣詞同源詞”的“意外三角”假設。

香港中文大學鄧思穎、香港教育大學張凌、香港中文大學譚家明探討了粵語句末疑問和非疑問“呢”的差異,以及粵語句中和句末“呢”的異同,並提出了“呢”統一句法框架的構思,以及“音段成分+超音段成分”的四種不同功能句式推導方法。該文從實驗語音學角度提供了佐證:句末疑問“呢”和疑問句句末助詞有相同的超音段成分,句中與句末“呢”有不同的超音段成分。

復旦大學盛益民以蘇州話、紹興話等吳方言中的現象爲例,討論了與普通話“呢”相對應的三類成分:存續體“勒海”類、“咚”類,表事態保持的“嘞”與“唻”,以及語氣詞“呢”在不同句式中的分布與功能,論證了普通話中“呢”的非同一性。三類成分連用時,呈現出“V-體-事態-語氣”的序列關係。

南洋理工大學林靜夏基於“溫州口語語料庫”探討了溫州話“呢”的使用情况,並與普通話“呢”進行了異同比較。溫州話“呢”同普通話“呢”的使用情況大致相同,但溫州話“呢”在句中能够附著的成分類型更多、位置也更靈活。

上海大學林素娥、寧波市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徐春偉從歷時演變的角度,觀察並分析了近一百年來寧波話“呢”的用法,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呢”表義的分合問題。語言事實說明,表疑問、停頓和申明用法有共同基礎,即“呢”的基本作用“提醒”,表持續義的“呢”與上述用法則存在詞源差異。

上海交通大學蕭陽考察了閩語潮陽方言中的語氣助詞“在[to0]”,“在”的語法化路徑爲“處所結構→持續體標記→語氣助詞”,體標記“在”是語氣助詞“在”的直接來源,兩種成分可以共現。“在”根據意義和功能又可分爲能够凸顯句子原本持續意義的“在語1”,和與時體意義完全無關的“在語2”,爲普通話“呢”的分類研究提供了啓示。

中山大學柯淑玲提出潮州話中存在兩種對應普通話“呢”的形式:“呢[ne21/33]”和“伫[lo21]”,兩者在歷時演變來源、語義功能和句法表現上均有差異,主要表現爲前者可以出現在疑問句句末,後者則一般用於陳述句與感嘆句句末。

中山大學洪妍以潮州方言中對應普通話“呢”部分功能的“伫”爲例,描寫其不同的語音形式所對應的句法語義與句法功能,表達持續義、語氣義和疑問義的“伫”分工明確,爲普通話“呢1”“呢2”的不同來源問題提供了一些參考依據。

西北師範大學羅堃考察了甘肅寧縣方言句末助詞“哩”,將其分爲“哩1”和“哩2”,前者表達進行、慣常、將來等時體意義,在句法上具有一定强制性;後者標記對比性焦點,使用相對自由。從助詞分類的角度來看,“哩1”爲時間類句末助詞,“哩2”則是焦點類句末助詞,“哩2”的句法層級高於“哩1”。

北京語言大學馬曉玲梳理了寧夏同心方言的使用特點,主要出現在疑問句、陳述句、祈使句中,是能够加强疑問語氣的陳述性語氣詞,具有强調事實、確認、申明等語氣或表列舉、遲疑等語義,同時能够標記體、情態、話題等。

中國人民大學陳若雨、賈雪彤提出關中方言“呢”的將來時指稱功能可能來源其進行體功能,而非其慣常體功能,並提供了內外部語言事實論據:關中方言的進行義與將來義存在共時關聯,共時關聯可能反映歷時演變關係;西北和北部民族語言與漢語方言亦存在類似的演變路徑。



第二天報告的論文一共有11篇,主要跟客、贛、粵、閩、西南官話有關。

中山大學鄧秋玲將梅縣話中對應普通話“呢”的三種形式“哪[na31]”、“呢[nɛ31]/[ni31]”、“呢[nɛ213]”進行了句法分布和語義功能上的比較。同普通話“呢”的靈活使用相比,這三種成分的句法位置受到更多的限制。

香港科技大學蔣玉婷考察了程鄉話“呢”的多種用法,以及與普通話異同比較。差異在於:程鄉話的“呢”沒有表持續和誇張語氣這兩個普通話“呢”的常見功能;程鄉話的“呢”還可用在陳述句、祈使句和感嘆句中,標記異於對方預設的新信息,普通話的“呢”沒有這種功能。

湘潭大學袁鑫針對主元音的差別,把萍鄉話中對應的“呢”分爲兩類:[ɛ]類和[ɔ]類。[ɛ]類主要是出現在疑問句末,有的也進入非疑問句末;[ɔ]類主要出現在非疑問句句末。萍鄉話中“呢1”主要是[ɛ]類,“呢2”包含部分[ɛ]類和[ɔ]類。此外還有一個獨立形式“嘚”,只能出現在非疑問句句末。

東京都立大學飯田真紀探討了香港粵語“唔知呢”的習語化特點,認爲該結構是由“唔知+疑問從句+呢”通過疑問從句部分脫落而演變而來。該陳述句句末中的“呢”與疑問句句末的“呢”是同一個身份,其語義功能爲删除問句中需要對方回答的語義成分,並凸顯一種獨白性的疑惑。

香港中文大學阮氏紅貴比較了普通話與粵語中“呢”的異同,“呢”是一種扎根助詞,能够推動增加對話雙方的共識,普通話存在說者取向“呢SPKR”和聽者取向“呢HR”,而香港粵語只有“呢SPKR”,與普通話“呢SPKR”又有共現成分和語義功能上的差別,並從生成句法角度描寫分析了兩種“呢”的推導過程。

香港科技大學陳嘉穎認爲粵語“呢”不屬於疑問助詞,而是與句子的焦點有關,並例舉了粵語“呢”在正反問句、wh-問句、截短式正反問句、截短式wh-問句和反問句中的使用特點。當句子出現焦點,“呢”在焦點層標記焦點,能與“嗬”共現;當句子沒有焦點,“呢”移至程度層,不能與“嗬”共現。

中山大學劉燕婷將東莞企石粵語的句末助詞“咧”分爲“咧1”和“咧2”,前者與時體意義相關,表示動作或狀態還在持續;後者與語氣意義相關,指明說話者主觀認同的事實,與普通話中表誇張義的“呢”並不完全對應。在句末助詞序列上,“咧1”低於“咧2”。

中國人民大學陳秀婷基於“香港二十世紀中期語料庫”和“香港粵語語料庫”,考察了20世紀中後期粵語非疑問句中“呢”的語法特點。其中,句中助詞“呢”能够引出焦點和話題,句末助詞的“呢”表達情態和語氣。

中山大學羅虞歡介紹了遵義方言句末助詞“吔”,並與普通話的“呢”進行了比較,相同點在於:二者在陳述句中都能够標記已知信息,在疑問句中向聽話人求證;不同點在於:陳述句中,“吔”不能表示持續,選擇問句中,“吔”不能標記選擇項前項。

中山大學沈冰指出海口方言中存在不同成分對應普通話的“呢1”“呢2”:“呢1”爲“呢[ni55]”,“呢2”爲“伫[ɗu33/lu33]”和“{許}+方位詞”,兩種成分又有異同和聯繫:表動作或狀態持續使用“許”加方位詞的結構,表達時態持續則使用“伫”。語法化進程上,“伫許裏”經過方位介詞“伫在”的脫落以及“許”的虛化,演變爲“{許}裏”。

中山大學徐鳳翎討論了粵東海豐方言句末的[ʦu22]及其變體[ʦua22]和[ʦuʔ22]。與普通話“呢”相比,[ʦu22]和[ʦua22]僅用於陳述句句末,用以指明事實,同時還具有時體功能,能够表示動作進行或狀態持續。而入聲韻尾變體[ʦuʔ22]和[ʦuaʔ22]則能够用於疑問句。



報告結束之後,諸位學者分享了本屆論壇的心得體會,並藉此展開了熱烈討論。

中山大學林華勇依據語言材料指出,閩語、吳語中均存在多個形式與普通話“呢”對應,粵語也呈現出較大差異,客家話則與普通話的情况較爲接近,綜合歷時和共時角度來看,各地方言與普通話在“呢”功能的分合上呈現一個連續統的狀態。復旦大學盛益民評價道,本屆論壇繼承了以往普通話語法和方言語法相結合、現代漢語語法與漢語歷史語法相結合、語言事實和語言理論相結合的研究路徑,同時在方言語法比較的方法論上給予了一定啓示。香港中文大學鄧思穎再次强調了疑問句“呢”與非疑問句“呢”、句中“呢”與句末“呢”的區別,在研究方法上,句法層次較低者,多注意與謂語的選擇關係,從而了解句法層次的高低問題;以相同音段形式表現者,則小心探究超音段成分的微妙差異,尤其是跟語氣變化的關係。綜合起來,音段與超音段的組合使用方式,往往呈現家族分布的特點,有助我們思考語言類型、歷時發展等問題。復旦大學陳振宇指出,從大漢語整體來看,“呢”不是以一個統一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開的形式並存,因此“呢”的方言研究宜遵循“從分”的基本思路,南方方言和北方方言在“分”/“合”趨勢上又存在程度差異。

最後,香港中文大學鄧思穎對本屆論壇進行了總結,宣布第八屆方言語法博學論壇將會於2022年舉行,主辦方爲中山大學。中山大學林華勇稱,下一屆論壇形式將視具體情況而定,預計可能以綫上綫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論壇日期、主題待定,請留意後續相關信息。

參加本屆論壇的正式代表,歡迎在2021年11月30日(星期二)或以前把報告的文章以電郵投往《中國語文通訊》。至於其他對“呢”有興趣的同行學者,也歡迎投稿,電郵地址爲:crcl.editor@cuhk.edu.hk。有關投稿詳情,請瀏覽論壇網頁,網址爲:https://www.cuhk.edu.hk/ics/clrc/irf/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