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的汪道涵先生,生於一九一五年,原籍安徽嘉山。早歲受先翁影響,喜愛古典詩詞,穎悟非凡。十一歲離家赴南京東南大學附屬中學就讀,後考入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旋以優異成績,轉入物理系。抗日戰爭期間,因愛國情切,毅然投筆從戎,先後擔任新四軍四支隊戰地服務團團長、專員、地委委員等職,轉戰蘇北、淮南地區。一九四九年後,歷任杭州市財經部長、浙江省財政廳長、商業廳長、華東工業部長等職位。後又擔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對外經濟聯絡委員會第一副主任、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及外國投資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等要職。在此期間,汪先生曾多次率團出國訪問,足跡遍及東歐、中東及非洲等地。 由於經驗豐富,才德過人,汪道涵先生於一九八一年獲委為上海市市長。任內改革開放,勵精圖治,凡事以民為本,從善如流,一則制訂方針,一則引進技術,成績令人矚目。 汪先生目光遠大,洞悉先機。他確信在新世紀來臨的前夕,中國不論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均須放眼世界,與時偕行,因而率先提出中國經濟應與世界經濟接軌的理念,為國家前景尋找契機,為上海發展繪製藍圖。他首先開放論壇,對內則邀請市民暢抒己見,集思廣益;對外則遍邀海內外專家學者協同參與,共商良策。在他全力籌劃之下,上海市未來發展的面貌,已具雛型,例如開發浦東並將之提昇為金融中心,向日本世博專家取經,為上海爭取成為未來世博會址等大計,在八十年代初期,已逐一推行。 除了宏觀的策劃,在引進技術、整頓改革的實務方面,汪道涵先生亦克勤無怠,事事兼顧。出任市長之初,正值十年浩劫之後,上海市面臨種種問題,從住房分配、食品供應、子女就學到環境污染等均困難重重,真可謂千頭萬緒,欲理還亂,但汪市長以「背負包袱的運動員」自勵,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終將難題一一化解。汪市長任內建樹良多,如整治蘇州河、率先建立環保局、創設眾多發展研究中心、成立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引進四大外資賓館等,不勝枚舉。 一九八五年,汪道涵先生任期屆滿,一九八六年改任上海市政府顧問,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主任。一九八七年起擔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汪先生秉承我國傳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信念,隨時關心國是,勤勉進取,篤行不倦,自強不息,在此期間,常與各界人士交流,與台商及外商接觸,故視野開闊,廣思博聽。一九九一年海峽兩岸協會在北京成立,汪先生因德高望重,見多識廣,乃順理成章獲選為會長。 汪道涵先生出任海協會會長期間,成績卓著,有目共睹,其中尤以「九二共識」、「九三會談」最膾炙人口。汪老思想開明,見解出眾,他在題為「東亞文明與世界潮流」的講辭中,以儒家《中庸》之言,闡明現代化的起點與大成所在,並以儒家「為萬世開太平」的信念,以及「天人合一」的道理,提出所有人類文明應「平等對話,尋求互補和互利」的主張。基於這種和平互惠的基調,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九日,汪道涵先生與台灣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於新加坡舉行會談,並簽署四項協定,致力推動兩岸經濟。當時的會談,明確定位為「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如實反映出海峽兩岸同胞共有「接觸商談、共同合作、發展經濟、振興中華的願望」。 汪先生最近表示,「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血脈相連,骨肉相通,沒有化解不了的恩怨,沒有拋不開的成見」。這一番真知灼見,充份表現出汪老襟期高曠、憂國憂民的情懷。多年來,汪老為推動兩岸合作、促進兩岸和平而不辭勞苦,盡心盡力。一九九八年,繼九三年汪辜會談之後,辜振甫率海基會參訪團訪滬;二零零五年,國民黨主席連戰博士及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生先後率團拜訪汪老。這連串事實,一再反映出汪老在推動兩岸關係的過程中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地位。 汪先生博聞強識,綜覽群書,勤學累載,手不釋卷,生平以「逛書店」為最大嗜好,曾謂:「讀書就是生活」,故公餘仍以閱讀為樂,案頭床畔,堆書如山,迄今藏書逾十萬冊。汪老涉獵極廣,從經史子集到文學名著,從天文地理到財經科技,無所不讀,且一目十行、過目不忘。如今雖年逾九十,然松柏之姿,經霜猶茂,不但才思敏捷,且極富創意。這位幕僚及子女眼中「律己嚴、待人寬」的好上司、好父親,儒雅清廉,常謂處世應「事情自己做好,歷史留給別人」,其謙謙君子之風,堪稱典範。 汪道涵先生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著名學府的客座教授,一九八五年獲美國塔夫茨大學授予公共管理學榮譽博士銜,二零零二年則獲香港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銜。 汪先生為傑出政治家及知名學者,出任上海市市長及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期間,對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及增進兩岸人民福祉與相互了解,貢獻良多。多年來汪先生鼎力支持香港中文大學發展,並悉心協助大學與上海市各院校及其他內地院校加強學術聯繫,有鑒及此,本人謹恭請監督閣下頒授榮譽法學博士銜予汪道涵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