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簡介
袁亞湘院士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960年1月生於湖南省資興市。1981年畢業于湘潭大學數學系,1986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獲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
陳發虎院士
陳發虎,1962年生,博士,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獲蘭州大學自然地理學學士學位,1990年獲蘭州大學自然地理學博士學位,1995-1997年在英國利物浦大學地理系從事博士後研究。1995年起任蘭州大學自然地理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2005年起任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2008年起任蘭州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2010-2014年任西部環境與氣候變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2015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2年獲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2002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5-2013年任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負責人,2005-2008年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5-2016年任國家外專局/教育部自然地理學學科引智創新計劃負責人。曾任國際第四紀聯合會東亞全新世分委員會主席、亞洲中部古氣候工作組主席等;曾兼任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地理系、利物浦大學地理系等大學訪問教授;現任國際地理聯合會環境演變委員會副主席,國際古湖沼學會諮詢委員會委員;任中國地理學會、中國資源學會、中國第四紀研究會副理事長,任中國地理學會環境變化委員會主任、中國第四紀研究會乾旱區環境專業委員會主任,任教育部地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等。兼任SCI刊物《Frontier of Earth Science》、《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中英文)和《Journal of Arid Land》副主編,任《冰川凍土》、《地理科學》、《湖泊科學》副主編,任《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和國內《第四紀研究》、《地球科學進展》、《湖泊科學》等多家雜誌編委。
|
|
張培震院士
地震動力學家。1955年12月23日出生於河南省淮濱縣。1979年畢業于長春地質學院,1982年在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1987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博士學位,1987-1991在美國內華達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1年回國,現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所長。
主要通過構造變形研究大陸動力過程和強震活動習性。通過對十年尺度GPS資料的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內部拉張剪切、周邊擠壓縮短的現今應變狀態,提出了中國大陸剛性地塊運動與非剛性連續變形相耦合的動力學模型。通過對百萬年尺度新生代構造的研究,獲得了青藏高原周邊低速率、分散式變形的實際證據,發現了晚新生代准同期、分佈廣泛、影響深遠的構造事件,提出了全球氣候冰期-間冰期大幅度波動是導致2-4百萬年沉積速率增加的新觀點。通過野外科學考察和室內深入研究,提出了汶川地震長復發週期與緩震間變形的孕育特徵、高角度鏟形逆沖的破裂模型和多單元組合的成因模式等一系列新認識。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
|
石耀霖院士
地球物理學家,1944年2月10日生於廣西桂林。1966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86年在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獲博士學位。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
|
嚴加安院士
數學家, 1941年12月6日生於江蘇邗江(現為揚州市邗江區)。1964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數學系。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應用數學研究所研究員。
|
|
祝世寧院士
功能材料學家。南京大學教授。1949年12月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籍貫江蘇鎮江。1981年畢業于淮陰師範學院,1988年在南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96年在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教育部科技委材料學部主任,江蘇省科協副主席。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