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探究方法和資料來源

對所需資料有基本概念後,便應決定採用那種探究方法。以下是第一課討論過之常用方法和資料來源:

探究方法 資料來源
自己蒐集 現存
量性 問卷調查

官方統計資料

非官方統計資料

實驗法
質性 深入訪談 內容分析
田野觀察


  • 選定探究方法

探究方法分量性、質性兩種。如第一課提到,前者依賴統計學工具來整理資料,後者則強調整全的歸納。由於篇幅所限,本課程系列不會就每一個探究方法的獨有程序詳加討論。然而,我們至今談及的課題,包括擬訂題目概念操作化、以及稍後提到的抽樣程序都是科學探究的基本階段。儘管應用之方法可能有所區別,基本要髓是共通的。

  • 量性方法
資料來源 方法 程序
定題 鎖定關鍵概念 概念操作化 確定母群 抽樣
機率抽樣 非機率抽樣
自己蒐集 問卷調查
實驗法
現存 官方/ 非官方
適用程序 適用程序,另見現存資料  不適用程序
  • 問卷調查

    在大多數情況下,量性方法皆有預設的問項和答項。由於同學和老師較多接觸這類型的探究,先前的例子亦多以問卷問答形式示範。以先前有關父親自我形象的問卷調查為例,問項便必須包括以下幾項:

    在某些情況下,同學可能已對問題有一定的推論,希望能在探究過程中進行驗證。如是者,更需清楚列明相關的Xs Y,並確保蒐集有關資料,以便容後作整理分析。下一個課將以實例示範。

    • 受訪者個人資料(如年齡、教育、婚姻狀況、子女數目和年齡等),尤其是一些關乎第三變項的屬性 (另見第二課)
    • 實驗法

      實驗法的探究程序相若,主要分別在於兩個人工環境的設計,即受試組 (treatment group/ 有 X 介入的組別) 和非受試組 (control group/ 沒有 X 介入的組別) 的分別。(見第一課)這方法較適用於概念和XY明確的議題。

    假設我們在早前的設計中發現有若干父親都帶有低落的自我形象,而文教授想測試心理學課程在提升自我形象的成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先把這群自我形象低落的父親分為兩組,受試組將接受一個心理學課程,非受試組則不須接受任何心理課程。兩個組別會在稍後再進行測試,以比較大家的自我形象會否在實驗之後出現顯著分歧。有的話便“可能”說明心理學課程的影響。

    實驗法的成敗十分倚重探究員對第三變項的控制。例如,受試組與非受試組之間會否出現一些隱性分別(如教育程度),產生誤導的反應?另外,亦須考慮偽藥效應的問題(見第一課)。探究員須在事前考慮所有可能干擾探究結果的外在因素,並及早加以控制,更需避免讓探究對象知道自己是在受試組抑非受試組之中,以減低可能出現的人為誤差。


  • 質性方法
資料來源 方法 程序
定題 鎖定關鍵概念 概念操作化 確定母群 抽樣
機率抽樣 非機率抽樣
自己蒐集 深入訪談
田野觀察
現存 內容分析
適用程序 適用程序,另見現存資料  不適用程序

質性方法採用歸納推理,相關概念不如量性方法那樣一早確切訂明,而是在探究過程中越加清晰。質性方法不會提供預設答項,資料類型較為開放 (open-ended)。然而,這不代表探究過程完全隨意,欠缺規範。然而,質性方法始終較強調臨場發揮,固亦講求探究員的經驗。由於中學同學在這方面的認知和經驗有限,我們建議學生採用結構性較強的質性探究方法,邏輯上可應用先前提及的操作化程序。這樣能幫助同學有較清晰的指向,知道訪問或觀察時需要搜集那面向的資料。

  • 深入訪談

個人深入訪談

有關父親自我形象的問題,同樣可以先前之類分,但以質性形式提問。這不代表提問方法一致,而只是刪去答項。質性方法的優點在於沒有硬性規範相關的答項,容許更多空間予受訪者發揮,讓我們對整個處境的人和事有更整全的理解。如適當使用的話,更能搜集一些貼近實際經驗的數據。例如,有關自我形象的能力問題(提供子女物質需要),便可以下列方法提問:

  • 作為父親,你覺得子女在物質上有那些需求?
    • 可否舉些實例?/ 可否談談最近的例子?
  • 你如何面對這些需求呢?
    可否舉些實例?/ 可否談談最近的例子?
  • 整體而言,你是否滿意自己在提供這些需求方面的能力呢?
    何以有這想法?
    可否舉些實例?/ 可否談談最近的例子?

質性探究強調聆聽,探究員必須避免把個人主觀看法加諸對方身上,或在提問中引導對方。

    焦點訪談 (focus group)

    焦點訪談又稱小組訪談。顧名思義,訪談對象不只一人,而是小組形式進行,為常用之市場探究方法。焦點訪談一般由6-12人組成,探究元會主持 (moderate) 討論,鼓勵受訪者就些議題互相討論或分享自身的經驗。小組的好處在於能夠凝造一個半自然的互動空間,幫助探究員獲取一些重要而自己可能事前忽略的資料。

    焦點訪談牽涉較多受訪者參與,訪問員必須有相當經驗,才能駕馭處境,明瞭和捕捉過程中的互動訊息,並作出適當的臨場反應。初學者在這方面的經驗太淺,我們不鼓勵同學進行這類型的訪談。

    • 田野觀察

    除訪談外,學生亦可通過觀察事物來記下精確和描述性強的田野資料。田野觀察一般在自然情景下進行,但也可在預設的控制環境中發生。探究員可選擇隱藏身份或不隱藏身份,也須決定是否置身環境抑或保持距離,拒絕參與田野中的活動。這些都是重要的程序決定,會影響觀察員和社群的關係,以及所得的資料。

    觀察法的特點在於能夠把我們帶至現場,感受置身其中的感覺,令我們更貼近探究對象的世界。這方法尤其適用於一些強調理解參與者心態的課題。例如,同學可能對大型遊行感到興趣,想了解參與者的動機和體會。除蒐集官方和報章提供之數據,以及訪問曾經參加或拒絕參加遊行的人群外,同學更可在安全和可行的情況下到現場進行觀察,了解實際之動態和紀錄參與者在群中之所見所聞。


  • 現存資料的重要性

不得不重申的是現存資料的適用性。正如第一課提到,數據不一定需要第一手蒐集。現存資料往往是效益更高,且質素更好的原材料,卻多在專題探究中被忽略。在確立探究題目和所需資料後,同學應先審視現存數據,看是否已有資料可作分析,以免浪費資源,亦可投放更多時間在實際分析和撰寫報告上。另見第一課中提供的資料連結。第四課亦會詳細示範如何應用和分析現存數據/資料。

  • 量性統計數字

    顧名思義,現存資料是第三者完成整個探究過程後得來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固然不能左右資料蒐集之前期程序。然而,我們可在鎖定題目和關鍵概念後參考並使用最接近探究所需的現存數據。以下是判斷那些資料是可用的關鍵因素:

    • 數據的適用性

    現存數據能否有效反映探究主題的相關概念?假設我們想探究年青人的濫藥情況,則來自保安局的毒品統計數字會是關鍵指標。

    • 樣本的代表性

    另一方面,我們須確保現存資料的樣本能代表相關母群,而抽樣過程是科學和機率性。沿續上例,官方數據可能已是現存最完整和較具代表性的資料,但這並不代表資料已經完整無缺,覆蓋所有曾經濫藥的年青人(母群)。原因是樣本 (即實際被發現、舉報、拘捕以至入罪的個案)只佔實際服食相關藥物的整體人數的一部份。換言之,某些隱性數字是沒有反映在官方數據中的。

    我們須清楚每類型資料的局限,並在整理分析時作可行之修正。例如,我們可靈活地比較或重組來自不同來源的現存資料,在使用官方資料之餘,也參考來自民間團體之適用數據,以增加探究結果的整體效度代表性

  • 質性內容分析

同一邏輯亦可應用于質性內容分析上。假設探究主體和香港報章如何報導西藏事件有關,則相關的原材料便是報章報導本身,而香港報章便是要探究的整體對象(母群)。然而,要審閱所有報章是不可能的。同學需要確立一套準則,以確定那些才是探究用的材料(樣本)。例如,同學可把內容規範在事件發生後的一個星期,即15/3/08至23/3/08之間,並局限于兩份銷量最高的本地中文報章,所有題目涉及西藏的新聞報導。這便是所謂的抽樣程序;有關樣本抽樣的科學準則,將在稍後的部份續述。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