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學科及研究
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甄選為卓越學科領域的十個項目中,當中四個由中大教師領導研究,計為:
母體血漿胎兒核酸研究

植物及農業生物科技

資訊科技

中醫中藥研究與發展

香港首間成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夥伴、並獲其撥款的大學

截至2006年6月底,中大已取得84項專利權,範圍涵蓋製藥技術、生物科技、材料科學、資訊技術和醫療技術
全球首次提出及證明胎兒釋放核糖核酸(RNA)至母親的血漿之中

盧煜明教授提出並證明胎兒DNA存在於母親的血漿內,這發現對產前診斷有革命性的影響。盧教授闡明了這從未被發現的自然現象的基本參數,包括胎兒DNA濃度與懷孕期的關係及產後之肅清速度等,為這領域的發展奠定基礎。

利用生物科技改良稻米品種的研究居世界領先地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獲中國國家科學技術部批准,成立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這個國家級科研單位,旨在提升農業科學技術至世界領先水平,提高農業生產力,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改善人民營養。

設有東南亞最佳的高/中解像衛星遙感接收站

香港中文大學衛星遙感地面接收站於2006年1月1日正式運作。地面站將可紀錄及處理大量從衛星接收的遙感數據,為本港、華南及周邊地區的政府與私人機構提供各項有用資料。地面站為常年多雲多雨的香港及周邊國家與區域,提供雷達衛星圖像以作全天候環境監測,包括滑坡、洪水、颱風等自然災害。

開發全球最小的藍芽通訊模塊

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吳克利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將藍芽通訊的數碼晶片與週邊的無源射頻線路、以至天線等整套系統,完全集成在一塊12x12x1立方毫米的低溫共燒陶瓷(LTCC)基板上,成功開發出全球最小的藍芽模塊。比起現時市場上的產品,它的面積近縮少了一半。因將原本表貼的功能元器件集成在基板中,這模塊的功能表現、成本價格、與及容易應用程度,都比現有產品更勝一籌。

開創網絡編碼理論

一直以來,無數的科學家花盡心思去研究如何增加網絡的效能。為了減少訊息能量的流失,前中大校長、光纖之父高錕發明了光纖,取代銅製線路,激起一場通訊事業的革命,打開了光導新世界的大門。

在提高網絡效率上,科學家不斷研究更有效的交換理論 (Switching Theory) 供路由器使用。直至二零零零年,香港中文大學訊息工程學系李碩彥教授、楊偉豪教授、蔡寧博士與德國的Rudolf Ahlswede教授開創的網絡通信研究新領域,提出了突破性網絡編碼理論 (network coding theory),理論提出以編碼器取代路由器,發送有關訊息的證據(evidence about the messages),而非整個訊息的本身,接收器 (receiver) 收到證據便進行重組還元訊息,大大提高了網絡的容量和效率。


率先完成全球最精密的立體虛擬人數據集的圖象處理與三維重建工作

香港中文大學在數碼虛擬人的研究上取得突破進展,率先完成五個中國虛擬人數據集的圖像處理與三維重建,為目前世界同類數據集中處理的數據量最龐大,圖像解析精度最高。中文大學並開發先進的可視化技術,將含大量數據的虛擬人數據集,首次在個人電腦上以高質素實時立體顯示。這套卓越的實時顯示及圖像化技術可令這些高素質的數碼人體資料能更有效地實際應用在解剖學教學、外科手術訓練、虛擬內鏡等臨床教學、研究與診斷上。

全球率先採用電腦導航系統輔助切除骨癌腫瘤

中大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醫生全球率先採用電腦導航系統輔助切除骨癌腫瘤,該系統傳統上用於脊柱外科手術,而中大醫生巧妙地將該系統轉化用於切除骨癌腫瘤。該項嶄新的電腦導航技術,能輔助醫生於手術前對影像數據作全面電腦分析,讓醫生在手術中能更準確切除骨癌腫瘤及重建骨骼,並詳細記錄手術後骨頭切口的狀況,有助評估手術的精確度。新方法有助醫生在手術中盡量保存病人骨部的健康組織,大大增加病人癒後的活動能力,其中對兒童骨癌患者的好處尤其顯著,將有助保留病童的骨關節及增加保留其肢體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