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電郵︰laichitim@cuhk.edu.hk
黎志添教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神學院取得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主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常務)。目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六朝道教史、天師道正一法文經、宋代道教黄籙齋儀、清代《道藏輯要》、廣東道教史、廣東廟宇碑刻、香港正一及全真道教科儀。現正進行的研究課題有︰
1.「廣州府縣道教廟宇碑刻──道教與地方社會研究」(香港特別行政區研究資助局資助);
2.「道教虛擬博物館──從明至現代廣東道教廟宇」(香港特別行政區研究資助局資助);
3. 主持國際《道藏輯要》題要編纂計劃。
專著有《了解道教》(香港:三聯書店,2017) 、《廣州府道教廟宇碑刻集釋》(北京:中華書局及香港:三聯書店,2013)、《廣東地方道教研究—道觀、道士及科儀》(中文大學出版社,2007)、《宗教研究與詮釋學》(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 );合著有《香港道教》(香港:中華書局,2009)、《香港道堂科儀歷史與傳承》(香港:中華書局,2007);編著有《道貫嶺南─廣州三元宮志》(中文大學出版社,2019)、《十九世紀以來中國地方道教的變遷》(香港:三聯書店,2014)、《宗教的衝突與和平》(2007)、《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2005)、《道教研究與中國宗教文化》(2003)、Interpretation of Hope in Chinese Religions and Christianity(2002)、《道教與民間宗教》(1999 )等;編譯有《修心煉性 ── 〈呂祖疏解無上玄功靈妙真經〉白話註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7),更獲2020年國家教育部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之著作論文獎二等獎。已發表道教學術研究論文數十篇,刊載於多份國際著名中國研究期刊。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教授及副系主任
電郵:hokychan@cityu.edu.hk
陳學然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學取得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教授及副系主任。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東亞冷戰史、民國思想文化史,特別關注章太炎、新儒家思想和五四運動,以及香港史。現正進行的研究課題有:
1.「嶺南文化與世界:廣東文人文化景觀的建構及轉變(1821–1949)」(香港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計劃),
2.「白話文在香港的初期發展史(1920-1935)」(香港研究資助局撥款資助項目),
3. “The Scholar-Diplomat: Hu Shih as a Member of the Sino-British Boxer Indemnity Committee in 1920s”(人文學及社會科學傑出學者計劃)。
專著有《五四在香港:殖民情景、民族主義及本土意識》(香港:中華書局,2014),《再造中華:章太炎與五四的一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編著《潮起潮落:五四運動的精神變調》(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9),《家國之間:五四在香港的百年回望》(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9)。《五四在香港》及《家國之間》分別獲2015年第八屆「香港書獎」以及2021年「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學術論文另見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臺北《新史學》、《臺大歷史學報》、《臺大中文學報》、《漢學研究》、《清華中文學報》以及澳門《南國學術》、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等。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電郵:cffong@hkbu.edu.hk
陳芳芳教授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取得中國藝術史博士學位。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曾任香港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助理教授(研究)與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副館長。專注研究十八至二十世紀中國藝術中女性與時尚的表現。她的研究興趣包括攝影、二十世紀中國藝術的跨國歷史、博物館研究、香港藝術、現當代藝術、女性與藝術、時裝及紡織,以及中國書畫。2013年至2014年,陳芳芳教授於美國柏克萊加利福尼亞大學柏克萊美術館與太平洋電影資料庫(UC Berkeley Art Museum and Pacific Film Archive)進行為期七個月的交流計劃,接受博物館專業培訓,以及研究館藏中國繪畫。2020年獲得MacLean獎學金,以支持她在美國芝加哥MacLean收藏地圖圖書館(MacLean Collection Map Library)進行上海和香港地圖以及其他區域地圖的研究。現正進行的研究課題有:
1.「仕女畫中衣飾重要性的演變——吳友如與上海的媒介轉向(1870–1920年代)」(香港特別行政區研究資助局資助),
2.「逝去風景——測繪香港視覺藝術古蹟」(香港特別行政區研究資助局資助)。
撰有學術論文〈新妝半舊——吳友如畫中的時妝士女〉(載高彥頤、賴毓芝、阮圓主編:《看見與觸碰性別:近現代中國藝術史新視野》,臺北市: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另有論文見於《明清研究》及《藝術界 (Leap)》。曾策展多個展覽,如「感物」(香港嶺南大學少雪齋藝術展覽館,2023-24),「工筆新傳:傳統藝術在香港的當代探索」(香港中環交易廣場中央大廳,2022),「無聲之聲」(1a Space,2020年)等。亦曾為香港嶺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等學術機構或博物館展覽撰寫圖錄。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及系主任
電郵:fredlau@cuhk.edu.hk
劉長江教授是一位資深的民族音樂學家、長笛演奏家和指揮家。獲頒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和倫敦市市政廳音樂及戲劇學院的高級演奏文憑,之後又取得美國伊利諾州州立大學碩士及博士學位。劉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系主任、民族音樂學教授、中國音樂研究中心總監,曾任教於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和加州州立理工大學。他曾以長笛獨奏家、室內樂家和指揮家的身份在歐洲、亞洲和美國等地演出。他的演奏風格被評價為富有精緻的表現力,他對巴洛克和前衛音樂曲目的詮釋更贏得了美譽。除了參與室內樂和管弦樂團的演出外,劉教授曾擔任美國加州聖路易斯-奧比斯波青年交響樂團、加州州立理工大學室內樂團的音樂指揮和總監。
劉教授的學術研究領域廣泛,研究主題包括音樂與身份認同、民族主義、現代化、政治、離散、音樂混雜性與西方先鋒音樂等課題。作為一名資深學者,他曾獲得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研究基金、德國學術交流服務獎學金和與美國國家科學院的資助。除了在各種學術期刊上發表大量論文,他的專著包括《音樂在中國及文化表現》(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聲音在海外:移民,流動性與現代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製造波浪:亞洲及太平洋音樂的遷移》(夏威夷大學出版社)、《當代音樂中的聲音和文化認同:東西方音樂的無盡話語和絃歌性》(Routledge)及《在西方藝術音樂中東亞的定位》(衛斯理大學出版社)。除了在國際學術刊物發表論文外,劉教授也是夏威夷大學出版社《亞洲及太平洋音樂與表演藝術》叢書系列的總編輯。
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電郵:fannyli@eduhk.hk
李婉薇教授,生於香港,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哲學碩士學位,後於北京大學取得中國現代文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副教授。於2018年冬,任東京大學研究院特任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粵語寫作與現代中國、聲音、圖像與文學、亞洲及全球語境中的中國文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以及當代作家與傳統文學。
專著有《少即是多:短篇小說的10個關鍵詞》(香港:麥穗出版有限公司,2020),《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修訂本)》(香港:三聯書店,2017),《中文報道及口述歷史寫作--教學與實踐》(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2016)及《清末民初的粵語書寫》(香港:三聯書店,2011)。有學術論文〈知識分子的掙扎:丘世文《周日牀上》的思想和語言〉(2022)、〈「須講文法」再思〉(2019)、〈激烈的交鋒:香港戰後方言文學運動的言文關係〉(2018)、〈刻劃文學香港的面容——讀《評論卷一》〉(2018)等。曾獲頒香港研究資助局傑出青年學者獎(2014–15年度)。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
電郵:ggkwmak@hkbu.edu.hk
麥金華教授於劍橋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曾任柏林自由大學、劍橋大學、英國皇家歷史學會訪問學者。研究興趣包括:基督新教聖經漢譯史、中國基督教史、現代中國中的語言與民族主義、宗教出版及印刷文化、中外文化關係。現正進行的研究課題為“Hong Kong as the World Centre for Chinese Protestant Bible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1951-1965”。
專著有Protestant Bible Translation and Mandarin as the National Language of China (2017) 以及《大英聖書公會與官話〈和合本〉聖經翻譯》(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10);編著有Christianity and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 (2024) 及《〈和合本〉百周年紀念文集》(香港:聯合聖經公會,2019)。學術論文收錄於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Bible in China (2021), 《太初有道:《和合本》百周年紀念文集》(新加坡:新加坡聖經公會,2020), The Church as Safe Haven: Christian Governance in China (2018) 等書,以及刊載於多份亞洲或基督教研究期刊。2014年,獲頒Barwis-Holliday Award for Far Eastern Studies (Prize)。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內務)、學部主任
電郵:wkpuk@cuhk.edu.hk
卜永堅教授畢業於牛津大學東方研究院中國研究所。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範圍為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專長為社會經濟史、歷史人類學、科舉制度史、法制史、軍事史、文化史。
專著有《婦人楊氏之「復活」:十八世紀中國的法律與社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4),《香港園丁:李耀祥傳》(香港:中華書局,2019),《遊戲官場—陞官圖與中國官場文化》(香港:中華書局,2010)等;編著有《政變時期的八股: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會試試卷分析》(香港:中華書局,2017),《廖恩燾詞箋注》(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科場.八股.世變——光緒十二年丙戌科進士群體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15)等;譯有科大衛著《皇帝和祖宗——華南的國家與宗族》(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09)等。學術論文見於《學海書樓與香江文教》(香港:中華書局,2024),《中國歷史文化教育及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21),《省港澳大眾文化與都市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等書,以及多份海內外學術期刊。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助理教授
電郵:jye@eduhk.hk
葉嘉教授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助理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助理教授、「蔣經國基金會」亞太漢學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清末民初時期翻譯研究及期刊研究、嶺南文化、數位人文,並從事社會科學專著翻譯。
專著有《通俗與經典化的互現:民國初年上海文藝雜誌翻譯研究》(臺灣:華藝學術出版社,2021)。有學術論文“Bilingual sources of Kwong Ki Chiu’s English-Chinese lexicons, 1868–1887”(2025)、〈早期電影的科學化:《科學》月刊與影戲機、照像術和夢的知識翻譯〉(2023)、“A history from below: Translators in the publication network of four magazines issued by the China Book Company, 1913–1923”(2022)、〈從翻譯至懷疑: 廣東《述報》(1884–1885)的時事知識取徑〉(2022)、“A space for their voices. (Un)apologies for translation in the May Fourth Journal New Tide”(2020)、“Exhibiting knowledge, extending network: Translation Bricolage columns of the magazines of the China book company, 1913-1916”(2020)、〈不拒經典,不要主義:民初雜誌翻譯中通俗與精英的互動〉(2020)、“Between science and fiction: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film Frau Im Mond (1929) in Chinese periodicals, 1929-1933”(2019)、“Expanding translation: A text map of new youth (1915-1918) ”、“實用的演變:民初上海雜誌譯報實踐初探”等。〈早期電影的科學化〉獲第五屆「徐復觀最佳論文獎」。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主任
電郵:lawrenceyim@cuhk.edu.hk
嚴志雄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博士。曾任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合聘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興趣為明清詩文及詩學、文學理論、嶺南文學等。
著有專書《瞿式耜未刊書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3)、《錢謙益的「詩史」理論與實踐》(北京:中華書局,2019)、《牧齋初論集——詩文、生命、身後名》(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8)、《秋柳的世界——王士禛與清初詩壇側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3)、《錢謙益〈病榻消寒雜咏〉論釋》(臺灣:聯經出版社,2012)、The Poet-historian Qian Qianyi (2009) 等;輯有《落木菴詩集輯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另有學術論文見於香港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嶺南學報》、《中國文學學報》,臺灣的《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日本的《人文学論集》、《言語と文化》,美國的Journa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