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 告

 

 

 

 

 

 

公開講座系列報告()
鄧駿捷教授主講 「汪兆鏞的生平及其詩詞創作」

澳門大學鄧駿捷教授於11月28日以「汪兆鏞的生平及其詩詞創作」為題,透過ZOOM網路平台主講中國文化研究所「嶺南文化研究計劃」公開講座系列2020。本次講座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汪兆鏞的家學與生平、汪兆鏞的著作及其整理情況和汪兆鏞詩詞的分期和特點。

鄧教授先介紹了汪兆鏞的出身和生平,汪氏家族祖籍山陰,後來遷居廣東,家學淵源,遂成嶺南的著姓大族,其叔父汪瑔位列粵東三家。汪兆鏞一生未曾做官,而是輾轉遊幕,亦曾在樂昌縣管理鹽務,在辛亥革命後,則終身不事民國。同時,汪兆鏞與港澳有著極深的淵源,辛亥之後,他赴港做短暫停留,接著在同年11月首次踏足澳門,並多次來往內地港澳之間,斷續在澳門居住十三年之久,並於七十九歲之齡在澳門病逝。他亦十分親近道教,曾兩次去往羅浮山,注籍酥醪觀,並自號「覺道人」。

通常情況下,汪兆鏞往往被歸為「清遺民」一類,鄧教授則在此進一步指出,汪兆鏞的「遺民」身份,更準確的說法,應該叫「文化遺民」,蓋因汪氏認為民國建立帶來的新文化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所以,汪氏的遺民身份,更多是文化層面之上的,而非政治層面。
接著,鄧教授將汪氏的著作分為三類,並向聽眾介紹了相關的整理狀況。首先,汪氏著有不少前無所承的個人著作,譬如《孔門弟子學行考》、《元廣東遺民錄》、《山陰汪氏譜》等,詩文方面更有《微尚齋詩》、《微尚齋詩續稿》、《澳門雜詩》、《微尚齋散文》等;其次,則是根據已有的文獻材料,重新加以分類編纂的作品,比如《晉會要》、《碑傳集》、《老子道德經撮要》等;最後,更有彙集他人著作並加以編刻者如《青湖文集補編》、《誦芬錄》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汪兆鏞學養深厚,博通四部,又兼及金石、譜牒、畫藝、詩詞創作等方方面面,且重視嶺南文史的整理。鄧教授將汪兆鏞著作總結為三個重點:史學編纂、嶺南文史和詩詞創作。

在介紹汪兆鏞詩詞的分期和特點時,鄧教授以辛亥革命為界,將汪兆鏞的詩詞創作分成兩個時期,並指出汪兆鏞的詩詞真誠地反映了他的人生軌跡。前期約由乙酉(1885)至辛亥(1911),其作分別收入《微尚齋詩》、《雨屋深鐙詞》、《微尚齋詩續稿》的《蟄居集》和《紀游集》;後期則約由辛亥至乙卯(1939),其作分別收入《微尚齋詩續稿》、《澳門雜詩》、《雨屋深鐙詞續稿》、《雨屋深鐙詞三編》,並分別舉例講解分析。鄧教授以前期的〈赤谿二首〉、〈寄莘伯兄〉、〈感懷〉等作品為例,解析了汪作中的感時傷世、思念兄弟,以及寫景兼及詠古的特色。而在辛亥之後,汪兆鏞避居澳門,成為文化遺民,他詩作的風格內容也有相應的轉變,一方面用詩詞吟詠澳門歷史,體現了對國家民族和西洋文化的思考,另一方面在《澳門雜詩》中也有〈竹枝詞〉等輕鬆的作品,記錄了澳門的在地風俗。而汪兆鏞的詩詞特色,則感時傷世,持守「隨山家法」,既有憂國憂民的民族大義,也有他自身孤獨心靈的展現,寫景詠物寄託遙深,又巧於用事,每能熔煉經史學養。

最後,鄧教授對講座內容作出總結,他指出,汪兆鏞一生未曾入仕,其貢獻主要集中在學術文化和文學創作,詩詞作品在晚清民國自成一家,而他中晚年又與港澳關係密切,因此更加值得學界關注。

在講座的最後,鄧教授就聽眾提出的汪氏之交遊、結社、道教信仰,以及晚清廣東詞壇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與解答。

 


歡迎到中國文化研究所 Facebook專頁重溫是次網上講座:
https://fb.watch/2Fl2E1gt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