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工作坊報告(六)
「鄭觀應的道教信仰及其《中外衛生要旨》」
黎志添教授
黎教授指出過去研究鄭觀應(1842-1921)的學者多集中於其改良思想,較少觸及其信仰及思想世界,而在他對鄭觀應的研究中,鄭觀應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道痴」,他一生之中有長達五十餘年在進行訪師求道、修丹煉養、結交道友、搜尋及重刊六十多種道教丹經秘籍等修道、辦道之事。黎教授認為這種忽略其信仰的研究取向,或與道教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被批評為「封建迷信」,並被唾棄有關,是以過去的研究較少觸及其信仰層面,而專注於研究其代表著作《盛世危言》及其改良思想。此外,黎教授又指出鄭觀應的《中外衛生要旨》是首部在書名中使用「衛生」二字的中文著作,當中不少概念與道教信仰相通。黎教授的研究旨在證明鄭觀應在其29歲或以前已經正式投入修煉心性之丹道,還指出對青年鄭觀應來說,求道成仙與救國濟世從來並不矛盾或衝突。
關於鄭觀應的改良思想,過往的研究已多有論述,早於同治十一年(1872),鄭觀應出版《救時揭要》;其後於光緒六年(1880)出版的《易言》更由當時著名的改良家王韜(1828-1897)作序;而鄭觀應改良思想的代表作《盛世危言》在光緒二十年(1894)出版,翌年即被江蘇布政使鄧華熙上呈光緒帝。
關於鄭觀應的道教信仰歷程,黎教授指出在其《盛世危言後編》(民國八年〔1919〕出版)中的〈道術篇〉已提到他「行世七十八,求道六十年」,可見鄭觀應是一名資深的道教信仰者。事實上,鄭觀應早於40歲(光緒七年,1881)時,已刊刻了多達60種道教書籍,如《求仙捷徑》、《詩蹟詩選》等。至於鄭觀應本人的道教信仰之所以被研究者所埋沒,主要是五四新文化學者認為鄭觀應這位著名改良主義啟蒙思想家求道修仙的道教信仰與其提倡的中國現代化改革論述之間出現不協調。
事實上,鄭觀應的《中外衛生要旨》,亦較少被近代史學者研究,這主要與過去認為丁福保(1874-1952)於1900年出版的《衛生學答問》才是第一部中文「衛生」著作有關,但黎教授指出《中外衛生要旨》早於光緒十六年(1890)在廣州出版,較丁福保的《衛生學答問》早了十年,而《中外衛生要旨》的上海版則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出版。事實上,鄭觀應的科學知識可追溯至同治元年(1862)),鄭觀應到傅雅蘭(John Fryer , 1839-1928)創辦的英華書館學習英語開始,而傅雅蘭對鄭觀應的影響及兩者間的合作則一直延續下去。例如傅雅蘭的《化學衛生論》分別於1878、1880-1882年在《格致匯編》連載,兩人亦曾一同於格致書院講授西方知識。鄭觀應的《中外衛生要旨》除了受到傅雅蘭影響,亦滲入了他潛心鑽研的道教思想,如開卷提到的「治未病、絕病源」的原則與《素問》「先聖不治已病,治未病」相同,而書中卷一的修心方法與道教修煉內丹的原則亦一致,卷二亦與道教的外功修煉類似,卷三提到注意日常飲食則與傅雅蘭較早前的著作及一些道教禁忌相同。而《中外衛生要旨》的「衛生」思想實際上是強調中西互補、融合,從而「補吾國衛生之理所未逮!」
根據鄭觀應有關「道器」和「道術」的觀念,黎教授相信鄭觀應作為推動近代中國思想啟蒙運動、積極介紹西學的以仙道濟世的道教信仰者,在理論上融合傳統中國重治心的道德價值與近代西方社會制度和科技文化。
*節目重溫影片已上載到中國文化研究所Facebook,以下是節目重溫連結:
https://fb.watch/4xj70-Q2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