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學部 譚蔚泓院士
分析化學和化學生物學專家。湖南大學教授。1960年5月生於湖南省益陽市,籍貫湖南益陽。1982年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1985年在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3年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獲博士學位。2015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生物分析化學和化學生物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解決了分析化學與生物醫學交叉領域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在國際生物分析化學領域有著重要的影響。他在核酸適體、分子識別、納米生物傳感等領域做了大量系統的原創性工作。提出核酸適體細胞篩選新方法,揭示其細胞識別的基本性質;提出多種高靈敏、高時空分辨納米生物傳感方法,對生物分析化學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
化學部 郭子建院士
化學生物學家。1961年10月出生于河北河間市,河北滄州人。1982年畢業於河北農業大學,1994年在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獲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大學配位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Coord Chem Rev副主編。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金屬及其配合物的化學生物學研究。設計構築了系列金屬離子螢光探針,建立和發展了相關的體內外螢光成像方法,觀察到離子的遷移和富集現象。探索了金屬抗腫瘤藥物反應性能及活性差異,構建了新型鉑類藥物靶向傳輸體系。發展了系列基於銅配合物的人工核酸?,研究了它們的構效關係及金屬中心間的協同效應、DNA斷裂能力及抗腫瘤活性間的關聯等。曾獲義大利化學會Sacconi獎章、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等。
|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劉耀光院士
華南農業大學研究員。1981年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1988年獲日本香川大學碩士學位,1991年獲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現任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植物育性發育的分子遺傳和基因工程技術研究。在水稻細胞質雄性不育與恢復性、雜種不育與親和性、光溫敏不育性等遺傳系統的基因克隆和分子作用機理方面取得了系統性研究成果。發現植物細胞質雄性不育與育性恢復都是由線粒體基因與細胞核基因互作所控制,闡明瞭線粒體不育基因的分子作用機制和起源進化;揭示了複合座位多基因互作控制植物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的遺傳機理,並開發了利用基因編輯創建雜種親和系的新技術;開發了多項新生物技術。發表論文140餘篇,論文被總引6000餘次。
|
|
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 種康院士
植物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1962年4月生於陝西省合陽縣,籍貫陝西合陽。1984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生物系獲學士學位,1988和1993年分別獲該校碩士和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從事植物感知溫度以及開花和器官發生的分子網路研究,在小麥春化作用和水稻寒害信號感知機制以及激素互作網路等方面有重要的創新性貢獻。發現小麥感知春化信號的分子網路,揭示了春化蛋白磷酸化和糖基化修飾的感知機制與開花調控模式。發現水稻低溫感受器,揭示了細胞膜蛋白複合物感受低溫機制與信號轉導途徑,證明在人工馴化中基因介導的耐寒性起源於中國野生稻的分子遺傳變異模式。闡明瞭獨腳金內酯和甾醇類激素等調控水稻側芽分化及葉傾角形成的分子細胞新機制。
|
|
數學物理學部 陳志明院士
計算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965年7月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籍貫浙江湖州。1986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數學系,1989年在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92年於德國奧格斯堡大學獲博士學位。 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要研究領域為數值分析與科學計算,研究方向包括偏微分方程的自我調整有限元方法、非均勻多孔介質流動問題的多尺度計算方法、波動問題的完全匹配層方法和波源轉移演算法方法等。曾任中國科學院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科技部973專案“高性能科學計算研究”和“適應於千萬億次科學計算的新型計算模式”首席科學家。曾獲馮康科學計算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數學會陳省身數學獎等。2006年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做邀請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