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
2015
,參與同學共有
300
位
同學在街上拾紙皮與找尋位置避風遮光,一
嘗餐風露宿、不斷於醒與睡之間徘徊的滋味
同學於行動當晚雖然疲倦,但仍通宵達旦與導師討論活
動後的得著及成果
17
SPOTLIGHT
APR 2016
UMP
大學廣場
「全港無家者人口統計行動」是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全港性無家者人口普查,主要以收集無家者的背景、
年齡、收入、精神狀態和露宿歷史等,用作分析無家者發展趨勢的研究。去年參與行動的院校及機構
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嶺南大學、香港大學、聖雅各福群會、香港基督
關懷無家者協會、社區組織協會及救世軍。
主辦機構在行動前安排了兩次訓練日及露宿體驗,讓參加者在真實接觸無家者前有露宿的親身感受及
對現況的基本了解,讓他們能在行動日以較有同理心的態度接觸無家者。2015年10月29日為行動
日,80多位中大同學聯同其他大專院校共300位同學一同走遍港九新界各地,進行問卷調查及為無家
者送上食物和飯券。當日,同學遇到不同背景的無家者,有些沉默不語,有些則喋喋不休,要平衡關
懷無家者與完成問卷兩個使命,同學都絞盡腦汁。活動後有20多位中大同學深受啟發,希望可以進
深了解無家者的處境和現行政策的漏洞,期望透過社區研究發掘改善他們生活的方法。他們自發組成
「無家者與高樓價」社區研究隊及「無家者與精神健康」社區研究隊作後續研究。
參加者感想:
黃遠倬(醫學/三年級)
活動當天我到了西環,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數個患有精神病的無家者,被
雙重標籤的他們談起話來看似語無倫次,但言談間其實滲透著他們當初露宿的
一些線索。只要願意細心聆聽,給多一點耐性,便能發現他們的故事一點也不
簡單。他們與我們一樣,都是祈求溫飽的普通人。探訪之後的最大心願,是希
望社會能給予無家者一個重生的機會,因為每個人都應有尊嚴地生活。
莊鎮鴻(歷史/三年級)
從前我認為「無家可歸」的社會問題無法避免,亦難以解決。然而,「全港無
家者人口統計行動」讓我親身體驗露宿的滋味、親耳聽到無家者的故事,令
我反省過去對「無家者」消極的態度。我以為「惰性」、「不思進取」是導致無
家者出現的原因,其實不少無家者一天工作
12
小時,仍無法負擔昂貴租金,
故選擇露宿;不少無家者被迫租住「劏房」,卻因為環境惡劣,選擇寄居快餐
店;可見,無家者的出現,並非單純個人因素導致。社會保障制度不足、樓
市失控、公共房屋供應不夠、租住市場欠缺監管等,才是導致無家者出現的
結構性原因,唯有根治這些問題,方能消除「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情況。
無家者──了解與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