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歷史始於1963年崇基、新亞、聯合三所書院合併,隨後逸夫書院於1986年成立,晨興書院、善衡書院於2006年創立,繼有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和和聲書院於2007年創立,到了2012年,中大校園共有九所書院。
中大是全港唯一實行書院制的大學。所有中大全日制本科生都可選擇一所書院,成為該院的一分子。書院各有獨特文化,但匯聚在一起,卻又塑造了中文大學的精神面貌。書院舉辦各種活動,包括海外交流及外訪計劃、研討會、師友計劃、社區服務、語文、資訊科技和領袖才能訓練,這些非形式教育機會,與正規課程相輔相成,培養學生的人際關係技巧、文化品味、自信心和責任感。書院還有多種學生社團組織的課外活動,讓學生為自己的大學生活添上色彩。
崇基學院師生組成人鏈搬遷圖書館 (1971)
新亞書院國術會——我武維揚
聯合書院大笪地
逸夫書院樂隊
晨興書院——鼓聲合奏 (2012)
善衡書院入學禮——宣讀誓言並簽署約章
敬文書院社區外展活動(2012)
伍宜孫書院成立五周年 (2012)
和聲合唱團《和諧之聲賀中大金禧》(2013)
中大的學系分設於八所學院,學院內濟濟多士,既注重傳授知識,又帶動熾熱投入的研究風氣。八所學院連同研究院合共提供多個本科課程和研究課程,學科類別豐富,畢業生可按所修課程取得學士、碩士或博士學位。
中大五十年來一直堅持中英雙語(兩文三語)的教育方針,鼓勵學生以兩文三語作為學習、學術交流以及師生溝通的媒介,以培養他們終身學習、就業和社會參與的能力。提高雙語的能力有助學生增加對自己的認識,拓寬他們的國際視野,讓他們更關心世界事務,認識世界文化的多元性,為他們在今日全球化的社會中生活和工作,打下必須具有的文化和語言基礎。
2012年,中大回歸創校早年沿用多時的四年制。校方參考過往多年的寶貴經驗,並結合時代需要,設計了耳目一新的課程,增加學生實習與服務的機會,培育應付挑戰的能力。
小組討論 (1969)
試場一景 (1960年代)
香港中文大學學位/文憑試 (1964)
《香港中文大學入學資格考試》(1966)
「優良」學士學位畢業證書 (1966)
崇基學院一九七一年曄社畢業同學錄 (1971)
中大提供二百多個通識選修科目,內容與現代社會息息相關。課堂以外,大學舉辦學術會議、退修活動、讀書會、通識沙龍等活動,為學生提供砥礪學問,交流思想的環境。另外書院亦提供多元化的通識課程及學習機會。
崇基學院中國哲學史講義 (1964)
《第一屆通識教育學生論文獎》(2011)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讀本《與人文對話》(2012-)
通識教育基礎課程讀本《與自然對話》(2012-)
砥礪學問——通識沙龍
服務既能助人,也能育人。校園內的教學,可以傳授知識;校園外人間世的服務,能夠促進知識的應用,有助大學培養出既有才識,又具人文氣質和關懷社會的學生。
中大師生五十年來關懷弱勢社群,重視服務社會,每年各書院、學院、學系都開展形形色色的社會服務項目,令師生可以運用專業知識和愛心回饋社會。2011年,中大更推出I‧CARE博群計劃,加強支援學生參與各種社會及公民服務項目。
新亞夜校師生話別會 (1954)
教育司批執照予新亞夜校 (1952)
中大社工隊識字班 (1970年代)
中大同意校友會聯會註冊教育發展公司函 (1982)
扁擔勵學行動
包括校長沈祖堯教授在內的威院抗炎醫護人員獲《時代雜誌》譽為亞洲英雄
《時代》雜誌「亞洲英雄」獎項 (2003)
抗炎殉職的中大校友謝婉雯醫生
建築學院吳恩融教授向村民講解無止橋物料運用
善衡書院學生遠赴非洲烏干達服務當地孤兒婦女 (2011)
善衡書院烏干達之旅紀念品——非洲鼓
下一區 ...展覽主題 | 展區 D
開新探微
星期一至三、五、六:
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
星期日: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五時
星期四、公眾假期及大學假期: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