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Feature
        
        
          NOV 2015
        
        
          UMP
        
        
          大學廣場
        
        
          百戲之母
        
        
          崑曲,是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
        
        
          江蘇崑山一帶,於明清時期在全國風行。崑曲以曲辭
        
        
          高雅、行腔婉轉著稱,強調歌唱與舞蹈的結合,表演
        
        
          藝術融「唱、念、做、打」為一體,並以笛子作為主
        
        
          要的伴奏樂器。中國許多地方劇種都在崑曲中獲得養
        
        
          分,如粵劇於台步及唱念做打的形式上都與崑曲有相
        
        
          近之處,故崑曲亦被喻為「百戲之母」,並在
        
        
          2001
        
        
          年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
        
        
          表作」。
        
        
          崑曲進校園
        
        
          2012
        
        
          年
        
        
          9
        
        
          月,「崑曲研究推廣計劃」在文學院正式成
        
        
          立,由白先勇教授擔任榮譽主任、華瑋教授主持。能
        
        
          夠邀請到文壇大師白教授參與這個計劃,要追溯到
        
        
          2011
        
        
          年,當時崇基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邀得白教授擔
        
        
          任「黃林秀蓮訪問學人」,沈祖堯校長便藉機邀請白教
        
        
          授今後多到中大為學生舉行人文講座。一直致力推廣
        
        
          崑曲的白教授遂答應以這方面襄助中大。
        
        
          「崑曲研究推廣計劃」在中大推行至今已超過三年,期
        
        
          間最重要的是開設了面向本科生的「崑曲之美」通識
        
        
          課程。此課程由白先勇教授與華瑋教授共同主持,每
        
        
          週邀請不同的「國寶級」崑曲表演藝術家及學者擔任
        
        
          
            中大近年成立「崑曲研究推廣計劃」及「芳艷芬藝術傳承計
          
        
        
          
            劃」,於校內舉行不同的活動及講座,讓同學認識崑曲及粵
          
        
        
          
            劇,體驗中國傳統戲曲之奧妙。華瑋教授及陳志輝教授分
          
        
        
          
            別為這兩計劃的負責人,將為我們介紹兩種戲曲的特色及
          
        
        
          
            計劃內容。
          
        
        
          
            崑曲
          
        
        
          
            ‧
          
        
        
          
            粵劇
          
        
        
          
            傳統的「慢活」精神與「潛移默化」的傳承
          
        
        
          學生記者:吳婷婷
        
        
          主講嘉賓,大受歡迎。計劃亦每年邀請專業崑劇團,
        
        
          於邵逸夫堂及利希慎音樂廳演出,如
        
        
          2014
        
        
          年的青春
        
        
          版《牡丹亭》及今年
        
        
          4
        
        
          月的新版《玉簪記》,都吸引上
        
        
          千名中大師生與校外觀眾,其中不乏外國留學生及本
        
        
          港中學生。
        
        
          讓崑曲與現代接軌
        
        
          崑曲歷史悠久,在現代社會可能令人感到過時,但華
        
        
          瑋教授認為,現代與古典不應對立,反而可以互相融
        
        
          合。白先勇教授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與新版《玉簪
        
        
          記》,繼承傳統表演規範的同時,在服裝、燈光及舞
        
        
          台美術上均加入了現代元素,演繹了雅緻且深具現代
        
        
          感的崑曲美學,吸引了大批年輕觀眾。事實上,一些
        
        
          現代流行音樂,如王力宏《在梅邊》,也呼應古典,
        
        
          加入了崑曲元素。這些例子都印證了古典與現代是可
        
        
          以相生並存的。許多年輕一輩或許未接觸過崑曲,華
        
        
          教授認為只要到現場觀賞一次,便能深深體驗崑曲之
        
        
          美。「你會從此愛上它的。」
        
        
          華瑋教授用「慢活」來形容崑曲。「慢活」意指慢節奏
        
        
          的生活方式,而崑曲音樂慢、動作慢,可讓觀眾靜下
        
        
          心來思考及細味劇中的文學意蘊。崑曲也許就是現代
        
        
          急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所嚮往的精神生活。
        
        
          「崑曲研究推廣計劃」的負責人華瑋教授
        
        
          同學以崑曲為主題所創作的美術作品
        
        
          「崑曲之美」邀得白先勇教授及國寶級崑曲
        
        
          表演藝術家華文漪女士對談
        
        
          青春版《牡丹亭》用上亮麗演員,以「美」吸引
        
        
          年輕觀眾